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在中国先民文化中地位显要、别具一格,以《说文解字》兔部字为研究目标,从阿斯曼文化记忆论角度,在生殖崇拜、天人感应、生肖民俗诸方面进行探讨,发现兔因多生能产、聪慧可爱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绝佳对象;在天人感应理论影响下,白兔被视作祥瑞吉兆;随着民族融合、集体共识程度加深,兔在十二生肖中荣登第四。“兔死狗烹“”兔死狐悲”等流露出古圣先哲醇郁的万物同齐、和而不同的生态哲学、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祥瑞灾异文化和年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祥瑞灾异文化源于朴素的天人观,并在汉初被纳入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框架中,使得拥有至高权力的君主能够有所畏惧,并通过改年号或下罪己诏的方式来自我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而西汉作为首个使用年号的朝代,其中有近一半的年号直接体现了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它与祥瑞灾异文化相结合,对后世的年号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为历代思想家所乐道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的体系中,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实质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对“天”与“人”的不同理解以及“感应”方式的类异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天人感应理论至少有六种基本类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对《诗经》中的赋、比、兴进行辩证认识 ,对赋、比、兴形成的深层原因这个历来研究都未触及的问题 ,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作者认为 ,赋、比、兴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生成的一种质朴自然的创作手法 ,而不是古人的刻意创造。赋是天人相通思想的艺术显现 ;比是天人相类的艺术显现 ;兴是天人感应的艺术显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的独特内涵。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从理论上肯定了德治为本的政治方向,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基础,奠定了政治基调。另一方面,他的宗教神学也从理论上炮制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愚民成分。认为研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应当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其给予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天人感应观虽然属于“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由于其坚持“天人相乖“和“祸善福淫“的基本观点,从而既与主流的“福善祸淫“的天人感应观不同,又与传统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同,在中国天人感应观乃至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而且,他的这种独特的理论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9.
汉代社会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国家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天人感应思想更是被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阴阳灾异说是天人感应思想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灾害",众多儒生将其发生的原因与阴阳灾异说相附会,"燮调阴阳"随之成为国家的紧要任务.出宫人制度便是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行的一种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左传><国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早期史传文学作品中,记载历史事实时穿插一些历史传说的手法并非始于<左传><国语>,但同之前的<尚书><逸周书>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传说相比,<左传><国语>中穿插的历史传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按类别编排、模式化等虚化与整合的方法,对原有历史传说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呈现浓厚神秘色彩的同时,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理念更加鲜明,并提供了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2.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经由西汉大儒董仲舒丰富完善之后走向系统化、成熟化。天人感应思想虽经王充解构,但仍没有丧失其哲学魅力;天人感应思想固然有其消极影响,但它也给后代人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因此有必要对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进行完整深入的研究,以便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文章从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入手,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初始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更好地阐述汉代的天人感应做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谈天人感应者必谈董仲舒,而论董仲舒者亦往往要说及天人感应的问题,久而久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几为董仲舒专有。其实,这种联系过于简单,使人忽略了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价值。有人认为,由“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三个命题可推衍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完整范畴体系。这种观点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讨论,但其中提及的两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却都与天人感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相术在其形成发展中,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在汉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感应思想.在相术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将人与天地宇宙万物对应上,如以身体器官与日月星辰、自然天地对应,以动物形象及特征来比附人体等.敦煌藏经洞出土的12个卷号的相书,主要都是唐五代时期的抄本,其纂集年代,更是早于这一时期.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相术,尤其是相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本文从星辰感应,日月星辰和四时比附,自然山川比附,动物比附等方面,探讨了天人感应内容影响敦煌相书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16.
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有五个来源 ,即道家学说、史官之学、儒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先秦典籍及诸子学说。其天人学说的特点是 ,天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包容着天命和非天命两种因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司马迁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司马迁还注意到了天人之间非感应的一面 ,肯定着人事  相似文献   

17.
陈宝信仰起源于春秋早期秦文公时,最早与古人对流星神的崇拜有关,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雌雄陈宝的传说,与兴起于汉水流域南阳地区的东汉光武帝刘秀联系起来,成为帝王符命的象征之一。陈宝信仰的兴起和传播,是基于天人感应的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祥瑞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巧玲 《文教资料》2014,(25):52-53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历来影响颇大。天人感应同类相动说对南北朝的文艺理论确实有先导和创始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天人感应说中的思维方法,即同类相动说,进一步阐述这种思维方法的特征,揭示同类相动说对六朝文论的先导作用,以及体现在六朝文论中的物感说和直觉思维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凝结,除去其迷信与不科学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古人朴素的生态观与哲学形而上的追求。它探讨天地人互相感应制约的关系,以便使人能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生存发展。风水论的理论基础是《周易》,《周易》的哲理与思维方式贯穿于风水理论之中。风水理论包含气本体论思想、阴阳对立调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和尚中思想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和“祸善福淫”的天人感应观,既与主流的“福善祸淫”的天人感应观不同,又与传统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独树一帜,并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