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总离不开相应的“参照物”,若干参照物便构成“参照系”。新闻记能不能在新闻实践中为受众建立参照系,建立怎样的参照系,既是新闻业务水平的体现,更是政治素质的体现和引导舆论能力的体现。最近评出的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有一篇《扶贫办主任出差记》就是为受众提供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参照物,作通过对张家口市扶贫办主任郭继祥事迹的挖掘和再现,为新时期人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人文领域,通过语义网技术深度构建古籍知识库时,时间本体是关键应用之一。针对古代中国纪时方法繁复多变的事实,本文以“细化”为主导思想,在时间轴向上由粗至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时间谱系,并结合历史语境和认识语境两个视角,构建了涵盖时间系统、时间表示、时间参照系、注释和转换五大主要模块的中国古代时间本体。通过案例展示、技术实现和应用探索,探索了该本体在以古籍数据库为典型代表的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应用框架与场景。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3,(10):13-16
内容简介:本书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事实中揭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媒体问责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问责制”的英语原文是Media Accountability System(缩写MAS),这个词组也可译作“媒体责任机制”,它为新闻媒体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实践意义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妙;有的年轻人自称“我们没有参照系”,以一时一事之得,一叶障目,很少眼睛向内。这是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6.
陈振华  梁铮 《青年记者》2016,(11):22-23
20世纪70年代末,记忆研究被人文社会学科纳入研究范畴,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探讨的新兴课题.近几年,互联网作为新的记忆媒介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集体记忆研究开始在传播学界崭露头角.本文以“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探讨传播学效果研究里程碑的建构机制,提出效果研究应当追溯既往,形成历史和当下两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8.
尹玉吉 《编辑之友》2016,(10):30-37
通过对中西方学术期刊的深度研究,可发现西方学术期刊理论包括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术期刊历史源流;第二,政府与学术期刊关系;第三,西方学术期刊普遍实行的“同行审稿”制度;第四,西方学术期刊评价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第一,牢固确立学术期刊非商品理念;第二,根本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照系;第三,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出版基金资助制度;第四,位于高平台上的学术期刊应积极与西方同行开展合作并创办英文版;第五,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技术以支持和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线协作系统开发;第六,开展开放存取运动,创新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第七,强化行业协会与学会在学术期刊中的主导作用;第八,积极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第九,强化学术期刊规范,克服学术行为不端;第十,中国学术期刊应有条件自愿地实行集约化;第十一,审慎可控有序分步部分试行学术期刊“登记制”.  相似文献   

9.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两大知名传媒品牌——“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Discovery”进军中国后,美A&E电视公司创立的主题频道“历史频道”也宣布即将由阳光京文公司引进中国。“历史频道”是24小时播放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频道,在美国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12.
<正>本书记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科技社团、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同时详细描写了中国科技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并用数百幅图片来见证历史,带读者走进“西学东渐”“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技社团的演变”等宏大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3.
辨析了国内学者对“微观档案”和“微观档案学”的相关研究,指出按照档案工作的微观性进行微观档案学定义的不足,按照档案形成主体的微观性为参照系进行了“微观档案学”的概念界定,根据微观档案学涉及学科的不同,列举了若干个微观档案学的典型研究问题,并对微观档案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的“外传”和“输出”常常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400余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路始终步履维艰.本文简要梳理自16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历史发展轨迹,力图摆脱单纯解析纯文学因子所导致的肤浅和误解,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获得历史的一些智慧和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概念,以二十年为一代,那么可以说,中国建筑研究已凝聚了一代人的努力,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些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以一种“中国人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因教材”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奋起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振兴民族学术。他们以深厚的国学根基,吸收西方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征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都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基本上将中国建筑历史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成就非常伟大。前辈朱启铃、…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大众传媒刊播的事件和信息,往往要从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等方面去进行价值判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往往会因不同的立场、利益、观点、倾向,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系统和参照框架。每个人的审美价值参照系统,一方面决定于他的利益、欲求、兴趣和理想,另一方面也决定于他所接受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有些社会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是不合理的,但有些人却信仰它到了入迷程度,往往会让它压制和扼杀符合自己利益的合理的人性要求。例如,在封建社会,有人迷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青史留名、树立虚假荒谬的“贞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11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提议,首都19家新闻单位和其它有关职能部门协助举办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采访活动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对评估新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照系。新闻工作者作为我们国家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方面军,其主动性常常被其职业特点所制约,所以其创新意识也被淡化了。人们很容易责备新闻工作者在“大跃进”、“反右”及“文革”中的消极作用;新闻工作者也很容易想当然地把过失归咎于上面的决策错误。看来,不管是社会还是新闻工作者本身,都没有从新闻工作者主体地位来思考其创新意识。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工作者能最广泛地接触实际生活,能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一手材料,帮助他们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国际报道的参照系,其变化必然影响中国媒体的定位以及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视媒介主要节目类型的社教节目意在向受众传播和提供各个方面、不同领域的系统化知识信息,完成对受众的校外再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历史延续。因此,最大范围受众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判断社教节目传播效果的硬性指标。本文拟以第十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综合素质的考核情况为反馈和参照系,对时下电视社教节目的传播行为进行考量和批判,指出现实工作中的失误与偏差,以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相似文献   

20.
重历史传统,讲历史眼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过去是,现在也是.据说,在西方世界,“自黑”国史和民族英雄不算啥.但是,在中国这个重视历史传统、文化道统的国度,“自黑”国史、“恶搞”民族英雄,不合传统,也不合现实.照搬拿来,肯定不行.对此,媒体和新闻人,应该有起码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