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2.
最近席卷杭州媒体的官宦子弟钟志斌驾车撞人案,引起了无数杭州市民乃至国内有关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后,更是引发人们等待法院的判决。法院方面认为:“这个案子社会影响比较大,肯定对法院有压力。我们欢迎舆论监督,但希望不要干预司法。”就连原告的律师都认为:“媒体在本案中起了80%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媒体的胜利。”媒体对法院审判的影响力达到80%,媒体对案件深入的报道是在干预司法,这样的提法不知是在称颂中国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在表达对法院审判公正性的怀疑。众所周知,法院审判的依据是法律,…  相似文献   

3.
媒介审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媒介审判可能影响司法审判,司法活动的威严受到影响,司法机构威信降低。由于公众和司法机构两者对案件所掌握信息不对称,大众媒体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告知公众案件信息的中介者。因而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司法的审判。如果媒介的负面影响成为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司法活动的威严就会受到影响,司法机构的威信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基于媒介责任,在报道该案过程中不断对媒介审判进行自我修正,以达到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研究发现在报道司法案件过程中,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过程,均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司法审判,该结果对此前大多数研究批评媒体过度进行媒介审判、干预司法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反驳。  相似文献   

5.
禁止媒体审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但媒体审判有其自身的真实含义。在我国,对媒体审判问题的认识出现明显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正常舆论反应泛化为媒体审判;将正当舆论监督特别是对司法机关的舆论监督泛化为媒体审判;将民意对案件的正常表达泛化为媒体审判;将媒体侵权泛化为媒体审判。本文认为,解决媒体审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坚持法院审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防范和消解媒体审判。  相似文献   

6.
纪楠 《新闻爱好者》2010,(1):141-141
2009年发生的“孙伟铭案”、“谢才萍案”等一系列涉法案件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件的审理在显示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处处体现出司法审判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博弈。本文将对司法审判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旨在促使二者相互协调,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媒体有舆论监督权,但是在实践中,媒体自身在行使这一神圣权利时,往往忽略了媒体与普通公民个人在舆论制造上的区别,于是便出现了在国家司法部门(一般指法院)还没有对案件进行宣判之前,媒体便已经对某事件或某人进行了“审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8.
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媒体越位对司法案件定性、定罪的报道影响了司法独立,"媒介审判"现象屡见不鲜。据此,本文根据当下热门的媒介审判事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新闻报道的视角提出如何规避媒介审判的措施,以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因为一篇报道引发一场官司,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陈志武教授对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媒体侵权官司所作的统计表明,媒体在被诉侵权的案件审判中,败诉率达到了80%。实际上针对这类案件的审理,现代的社会正考验着媒体的道德与责任,社会的正义与良知。笔就新闻媒体被诉侵权案件在诉讼中作为裁判的法官对案件审判时,应重新定位审判价值理念,特别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更具时代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媒体审判”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放 《记者摇篮》2006,(10):52-52,47
新闻舆论监督正改变着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形态,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促进了公开司法,弘扬了社会正义。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又可能造成“媒体审判”。一、何谓“媒体审判”“媒体审判”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媒体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做过多的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影响判决的公正。“媒体审判”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逆,然而媒体越俎代庖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其原因何在呢?二、“…  相似文献   

11.
杨文彦 《中国广播》2013,(8):102-102
5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等邀请中央媒体、地方都市报以及多家互联网等媒体负责人座谈。周强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支持,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推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追求事实真相都是二者共同的追求,“新闻讲的是客观事实,法院审判就是最终要回归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彭宇案、周老虎事件、许霆案……,这些案件,均是在媒体介入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正是在媒体的推动下,这些案件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这样的状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博弈。  相似文献   

13.
张剑虹 《历史档案》2017,(3):118-123
目前学术界对清代司法的研究,在中央审判制度、州县审判、律例考证、清末变法修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内务府审判是空白。内务府案件管辖权,或者说审判权限,是内务府审判的启动环节,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宫廷司法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清代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实施“互联网+”战略,司法改革也在探索利用“互联网+”服务审判工作.媒体报道的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利用“互联网+”,创新传统审判模式,在全国首次试行现场只有法官的“微信庭审询问”,当事人坐在家里通过微信案件办理工作群就能参加庭审,就是司法与媒体互动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法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媒介审判”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媒介的片面报道会影响法治原则,损害司法权威。新闻学界和法学界普遍将“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概括为媒介越位和司法缺位。然而认真分析2007年的“彭字案”、2008年“许霆案”及“哈尔滨警察伤人致死案”等近年来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件,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都做了它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媒介审判”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分析“媒介审判”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载体,也是法治进程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舆论监督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理论上,司法独立与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并行不悖,但在运行过程中,两者却不免产生矛盾。只有不断探求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平衡之道,才能实现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媒体审判”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媒体审判”是指媒体在案件未作出裁判以前,主观认定案件的事实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李粟  周诗妮 《新闻传播》2009,(8):103-103
“媒介审判”是媒介监督和法治原则的中突.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而媒介审判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介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在对案件新闻进行报道时.媒介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可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改革》新闻官司胜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明、民主、进步的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广州市天河区法院主审法官脉络明晰、观点鲜明的审判思路,使《中国改革》杂志被告侵权、索赔590万元的案件,以被告方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的迅猛,严重影响着司法案件的审理。本文认为媒介审判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指出不论政府、媒介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  相似文献   

20.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