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阅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著名作家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饮酒诗篇.其中曹操的《对酒当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醉时歌》、陆游的《楼上醉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但要讲他们酒诗的文化内涵之深、积极意义之广.应首推唐代诗人李白。  相似文献   

2.
古人理发源远长《诗经》中云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可见我国古人早在 2 0 0 0年前就已经注重须发的修剪和梳理了。专职理发师出现于汉代。据《颜氏家训》记载 ,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 ,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了。“理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 )温后诸安 ,值其理发。”朱熹对《诗·周颂·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 ,理发是也。”《唐杜甫在工部诗史遗补》第八卷中记载了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 ,其中也有“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  相似文献   

3.
曾小艳 《科教文汇》2007,(8S):162-162
杜甫对儿女的呵护疼爱,在其诗里表现得很是充分。诗如其人,透过儿女诗,杜甫向我们展现了他人性中的慈父形象,使其“诗圣”形象更加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4.
诗歌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诗歌艺术发挥和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诗歌艺术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离不开欣赏和批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兼新闻编辑布莱恩特的《致水鸟》就是一首很值得品读的短诗。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Cullen Bryant1794-1878)是美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诗人,被誉为“炉边诗人”。他发表第一首诗时只有十岁。他擅长描绘大自然的美,并在诗中探索生命本体与宇宙精神的神秘契合,形成一种严谨而和谐的诗风。他的《致水鸟》(To Waterfowl)这首诗曾被英国诗人兼批评家马休?阿诺德称…  相似文献   

5.
润色无声的竟是石头。南京素有石头城之称,尤以美妙神奇的雨花石闻名遐迩、享誉古今。据《永乐大典》记载,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南京梅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苍,“天为之雨花”,坠地化成五彩缤纷的石子。后人称之为“雨花石”。  相似文献   

6.
严永和 《知识窗》2008,(6):56-56
墨客是对文人的通称。这与我国古代所使用的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具有关。杜甫在《宴胡侍御书堂》诗中云:“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相似文献   

7.
外交官说话办事自应彬彬有礼。既然有礼,碰到不想说、不好说、不能说的事情怎么办?那就得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让人心知肚明,却又不直言犯忌。运用一种温和、含蓄而婉转的说词,叫做“委婉”。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中之善义。”(《诗说》)“含蓄往往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英国思想家培根)“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好”(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信息”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出现很早,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诗就有“信息”一词出现,其义与消息,音讯(或报道、通知)等相当。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在任唐朝的御史大夫兼户部尚书期间,曾利用当时各州府县已有的“驿传”并稍加改进,建立起统一的经济信息网络,传递经济信息。由于他能掌握准确的经济信息、所以能够在转运、赈救、税收、铸铁等各种重要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潮热”一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在此书中见于条文总计11处,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潮热的定义是:“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与《伤寒论》中潮热古义似有不符之处,故本文试以《伤寒论》原文中对于“潮热”的记述为突破口,探讨“潮热”一词古今含义之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黄源镜 《科教文汇》2008,(29):100-100
古人在《乐记》中曾纪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4.
亓晴 《科教文汇》2013,(29):59-60
对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农夫”身份,古今学人观点不同,当代学者多以之为“奴隶”。笔者从《七月》中相关诗句入手,分析农夫的生活状况,最终得出结论:《七月》之“农夫”不是奴隶也不受残酷剥削,他们过着中国古代典型的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6.
呦呦鹿鸣     
早在3000年前,鹿就已经进入到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诗经》中有《鹿鸣》诗,诗以“呦呦鹿鸣”起兴,吟诵群朋宴乐之事;几乎同一历史时段,又有王公显贵营造“鹿囿”、“鹿苑”的历史记述。这表明了先民“与麇鹿相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文化亲和。在其后的历史延续中,人们依凭于鹿的自然属性,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在鹿身上叠加了诸多的文化认知:灵异之兽,寿达两千载;以鹿兆禄,企求富贵;“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在建筑、雕塑、绘画、民间物什等诸方面尽仿鹿形,寄寓美好。  相似文献   

17.
卢禾 《知识窗》2007,(2):4-24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相似文献   

18.
郭龙 《知识窗》2011,(2):43-43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诗人丁尼生勋爵在《追忆故友A.H.H.》(In Memoriam A.H.H.)一诗的结尾,道出了人类追求自然界大统一原理的本质,和上帝造物的宗旨所在:“唯一的上帝,唯一的法则,唯一的要素;一次遥远的神创行动;整个创世过程之目标,尽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陶海娥 《科教文汇》2007,(8S):160-161
草堂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七律上,杜甫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大量诗歌创作实践。在开拓七律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大量的运用了叠字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事”的事态叙写,使七律诗臻于完美、更加多样化的表达出作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