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把你们的访问看作是对我的信任和鞭策。同志间、同行间、友人间的关系,经常是一种互助互教的关系。我深深地感谢你们。与其谈谈所谓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我永远配不上谈这样的问题),毋宁谈谈我所受的文学教育。这也许对我们之间相互探讨问题都有好处。我想到哪里,便谈到哪里。我们漫谈。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风景     
郑一舟 《师道》2014,(12):51-52
我不知道高更在完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时他是否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我知道从我十六岁去面对这三个问题开始,我一直是没找到答案的儿童。生命该归向何方?作为教师,你在有限意义有限的路程上想带孩子走向何方,看什么样的风景?我并不想夸大教师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与启蒙者,我们的确在影响他们,推卸这种影响并不仅仅是怯于承担责任的表现,也是犬儒主义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3.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4.
指导自学。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在每个单元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按“读、想、问、练”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课本,读生字,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中心是什么?有哪些优美词句?你为什么觉得它优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等等,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朱永新 《成才之路》2010,(11):I0003-I0003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做新教育?新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教育能为我们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亲爱的新教育的同仁们,我在问你们。我也在问我自己。每逢岁末年关,我总要不断地追问这些老问题。答案越来越清晰,使命感也就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6.
陈客斌 《福建教育》2007,(11):56-56
多一点主动提出问题,少一点被动思考问题。在传统的自然课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观察、实验,得出共同的结论,就算是圆满的自然课。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基础上问:“观察了蜗牛后,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蜗牛靠什么爬行”、“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课文:简简单单教语文第一次:1.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师: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生:春天在哪里)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儿去找春天?(生:公园、野外、草原、校园的花圃)师:春天到了,我们都想找到明媚的春天。有一位中国古代的诗人写了这样两句诗——(课件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生:儿童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春天,只知道往游人多的地方去)师:你们比古代的人聪明。不仅儿童喜欢去找春天,大家都想去找春天。我们的冰心奶奶也要去找春天,她把这两句诗改了一…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教育工作,风风火火27年了。在这当中,有许多事情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低年级同学自己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事情还得从上学期谈起。期末临近了,我们二年级一班照例又要召开家长会。我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无意中发现学生们在私下议论着什么。没过多久,几个学生干部找到我说:“老师,这次家长会让我们开行吗?”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我很惊讶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自己开家长会,你们是怎么想的?”我的意思是你们能行吗?班长赵一飞说:“每次家长会都是您自己讲,口干舌燥,多累呀!”其他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老…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搞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优点在哪里?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吗?学校配合的切入点在哪里?教师如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现有评估制度的弱点在哪里?要不要改革?一份来自一线教师的调查报告为我们如实解答了上述问题,从而揭开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课程、老师与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中受创的学生、教师和学校更让全社会牵挂。地震过去一个月了,灾区的孩子们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灾区的教师们,你们还好吗?灾区的学校,何时才能书声朗朗?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是中学老师,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学是干什么的?中学的功能是什么?中学和小学、大学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做许多文章。我想中学除了具有一般的教育特点外,由于它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就又有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在人的一生的生命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什么阶段,  相似文献   

12.
师 :同学们 ,我们相处这么久了 ,你们了解我吗?(同学们不作声)那么你们想了解我吗?生 :想!师 :好!这节课 ,同学们就来当一回崔永元 ,采访采访老师。(用笔作话筒 ,注意作记录)你们向老师提问 ,问什么问题都行 ,老师保证实话实说。(学生交头接耳 ,准备提问题)生 :老师 ,您今年几岁了?是哪里人?师 :我今年31岁。我就是本地人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不过 ,现在316国道就在我家门前经过 ,交通很方便。生 :老师 ,您结婚了吗?有小孩吗?师 :你看我结婚了吗?(学生笑)我的孩子和你们一样 ,也是一名小学生 ,她很聪明 ,学习很…  相似文献   

13.
王华 《贵州教育》2011,(21):11-12,17
师者何以为师?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是以什么来教育人?应具备什么品质?教师所应有的教育素质从哪里来?这是教师成长,教育发展必须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教师以个人的能力、素质和修养来教育人,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从学习中来,从读书中来。教师  相似文献   

14.
新生指南     
<正>准确地讲,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的成绩没有好过。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年轻的好处在于,这是你不用想太多事情的时候。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年轻的时候应该要先想想:自己和别人的分别在哪里?而不是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在社会上有多大的知名度、能赚多少钱、能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芽”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芽”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芽”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选”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芽”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这个教育演示给人…  相似文献   

16.
周庆锋 《小学教学研究》2010,(12):118-119,121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感受幸福、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幸福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设计上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魏书生对教育民主思想的认识 许多教师问魏书生:“你的课为什么讲得这么顺手?”魏书生回答:“就是和学生一起商量,商量就顺手了。”商量的效应是什么?魏书生上完一堂课常常让学生总结这堂课哪里上得成功,哪里上得不成功,学生们说:“我们最满意的是老师上课跟我们商量,我们感到很高兴、很感兴趣,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就上来了,思维也就跟着转起来。”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这就是商量的效应!商量的实质是什么?魏书生说:“和学生商量,就是实行教育民主。”对于教育民主的理解,魏书生不仅仅把教…  相似文献   

19.
打倒自己     
周锐 《小火炬》2012,(7):22-26
曹熊上学去。半路上他遇见左雀斑。左雀斑是不用上学的,但她对学校里的事情很感兴趣。左雀斑问曹熊:“你给我说说,昨天你们班上有什么好玩的事?”曹熊想了想,摇摇头。“那,”左雀斑又问,“前天呢?”“前天?”曹熊想起来了,“前天有个同学迟到了,老师罚他抄了十遍课文。”“这有什么好玩!”左雀斑撇撇嘴,“你们老师罚学生还有什么花样?”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