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支柱。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赋役制度集历代封建赋役制度之大成,并且在承袭明代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研究清代赋役制度的确立及其整顿和改革,是研究清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本文仅就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赋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隋唐至明清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也很复杂,问题不少。这里,就土地制度与土地关系、租佃关系、赋役制度和农民起义几个方面,对这段历史作一个纵向梳理与概论。一、土地制度与土地关系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就性质言,有公有(国家所有)和私有  相似文献   

3.
赵伟吉 《历史学习》2005,(12):30-31
一、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1.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2.“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3.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须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  相似文献   

4.
由于秦汉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政府制定的赋税制度针对的是并不掌握权力的一方,晋初门阀士族形成后,经过南北朝、隋朝至唐中叶、赋役制度都是针对士家大族制定的,是中央政府与豪族夺劳力和土地的政策。中南后,赋役制度由重税人税户转变为重税产税地,由针对世家大族转变为针对并不掌握独立权力的富民,明清两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人口流动加速,明推行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丁税最终被废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性质与内涵,分析其发展规律,评价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本文认为封建赋役有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作用、有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有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泽咸先生所著《唐五代赋役史草》一书,是一部较完全的关于唐五代赋役史的专著。该书详细论述了唐五代的赋役制度及其变化,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赋役制度进行了解释和阐述。这一专著特点之一是:每述唐代一制,上溯秦汉之源,下析五代至宋之流,对中国古代赋役的发展变化,阐述颇详。该书对唐五代赋役史上的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鲜见解,由于立论根植于丰富的史料,言必有据,我读此书,很受教益,试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赋役制度演变历程1.贡赋制度实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实施。内容:部落(夏、商时期)或受封的诸侯向国王(周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影响:在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奴隶社会后期,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2.相地而衰征实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内容:不论公田与私田,一律“相壤定籍”,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征收赋税。影响:淡化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建立后,以里甲制赋役,“有田则有赋,有丁则有役”,针对里甲组织编审不实、控制田地混乱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改革,使里甲制度的存在条件不断遭到破坏而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研究宗族组织的治理过程,可以增进对传统社会地方治理性质的理解。从明后期到清代,宗族在地方上发挥显著的治理作用,特别是在赋役治理过程中。大量文献阅释了这一历史过程,然而,既有的研究在有关宗族的性质以及宗族在治理过程中的意义方面存在分歧,特别是宗族是自发演化的血缘团体还是人为构建的宗法制,还有争议。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有必要从明清赋役变革这一背景探讨宗族角色的转变及其发挥治理作用背后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探讨宗族性质以及宗族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意义。利用《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所载资料考察相关主体对财产占有关系的认识以及赋役负担方式的看法,并从制度施行的视角探讨宗族宗法社会中财产占有的边界、赋役承担的原则、契约实施的效力,结果显示不仅仅是血缘,宗法观念认同在宗族治理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房长、绅士等群体作为皇权的代言人主导地方治理,宗法财产权制度强化,公共事务合作受限于宗法关系约束。  相似文献   

10.
刘邦进入关中以后,就“承秦之制”,重建了一整套赋役制度。虽然租税比起秦末来有一些减轻,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但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一样,刘邦所推行的赋役制度,主要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广大贫苦农民却没有得到多大好处;反之,而商贾所承受的赋税负担又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遭受了残酷的剥削。这就是刘邦赋役制度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1.
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重农抑商政策造就了倾斜的赋税结构;奢靡残暴导致了苛重的摇役等。这种相似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虽然纯属偶然,但从统治者崇尚重农抑商且赋役无度这一点看,又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封建朝代赋役的一种共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考查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上升趋势明显,经济问题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一个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所以与农村税费改革相关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现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重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赋税制度发展一个环节的北魂、北齐、北周赋役制度,曾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而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隋唐时期的租庸调法有过深远影响。本文以较详实的史料论述了北魏、北齐、北周赋役制度的发展沿革,并对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土地制度、农民战争、商品经济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税赋制度既有前后因袭部分,又有时代的特点。田税、口钱、算赋和更赋(战国至东汉) 马克思指出:“赋役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7页)正因为如此,封建统治者把征收赋税作为第一要务。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封建赋税制度初步形成,但不同国家的赋税,名称及征收方式是互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益阳于秦置县,直至清中叶,封建统治者在此推行了一整套赋役制度,从益阳县人民身上榨取了沉重的田租、地税与徭役,使他们终年生活在死亡线上。这就是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集大成的总结性质。赋役制度亦是如此。出现在康、雍之际,贯穿于有清一代的“摊丁入亩”制度,便是继唐之两税法和明之一条鞭法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重大赋役制度改革。它的出现,既是当时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也是赋役制度本身长期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关于“摊丁入亩”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过程及其作用意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及,无复赘言;现仅就“摊丁入亩”前清代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使读者能更为详尽地了解“摊丁入亩”度制之所以不能不应运而生的必然之由。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赋役征派的内容历来是户、丁和土地。大体说来,封建社会前期,征敛的重点是户、丁;后期,主要是土地。唐代的两税法正是征敛重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一种税制。因此,它在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前期,按土地征收的赋税在赋税总量中远不如按户、丁征收的赋税所占的比重大。汉代所征敛的租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租,即田租;赋,即口赋、算赋和更赋。《汉书·食货志》记载:高祖“轻  相似文献   

18.
赋役制度是研究中国经济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宋代的赋役制度更是经历了中唐以后的重大调整,赋税和差役的成为国家机器运作的主要动力。赋税和差役在国家、地方权势和小农三者间的均衡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江南东路的赋役博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赋役均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所以土地制度史是研究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的关键。一、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土地制度史的研究,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所有制形态》一书中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是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仓库,是社会的住处和基础”。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在我国,长期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以农业为本,土地所有制更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中国历代王朝的治乱,悬于土地制度的兴废;全体国民生计的安危,基于土地制度的好坏。所以要  相似文献   

20.
土地问题是历史上中心问题之一,无论研究中国史或世界史,对土地制度皆须加以深切探究.不过这一问题是很复杂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步演变,文献上有关土地制度的名目繁多:有的是内容实质各有不同;有的是同一事实而有几种不同的名称,大有使人目迷五色的情况.目前对历史上某些土地制度,各有各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也更使初学无所适从.本文企图分篇讨论,从理论上探求土地制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生产力水平,希望提供研究土地问题的一些参考,更希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