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中的赛博化是赛博研究领域中一个很新的议题,对体育运动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发现,羽毛球拍的赛博嵌入引领身体技术革命,智能科技对人机交互、针对提高,羽拍科技起到材料升级、放大能力的作用;赛博嵌入弥补了人工缺陷,完善公平竞赛,改变战术节奏;赛博嵌入实现自动机械化生产。未来羽毛球及相关运动赛博化发展应在保存羽球运动传统的同时开启身体运动精准化之路,羽毛球鞋等相关产业的赛博嵌入将带来全新训练模式,考虑赛博嵌入需贴近大众并为广泛受众所用,认为身体运动将由传统锻炼模糊模式向大数据时代化精准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更重视体育的秩序性,而雅典更重视体育的自然性,强调对于自然身体的接纳。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在于雅典经历了大地崇拜与天空崇拜两种文化的融合,从而表现出更包容的文化特质。两大城邦的体育特点启示我们应该发展自然而有秩序的体育,实现个体与国家、个体身体与心灵的完整发展。  相似文献   

3.
赛博基础设计作为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具有技术推动、社群牵引、专长拓展等显著优势,为教育打造了一个把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人力资源整合在一起的新型学习环境——赛博学习环境。赛博学习环境的构建要吸收和借鉴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以社会系统工程的方式进行建构。赛博学习环境的基本架构由赛博基础设施、赛博技术工具、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平台以及个性化交互界面等部分组成,借助于数字化通信技术和高性能运算技术,构造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以系统集成为核心特征的赛博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分布式的显著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遇,比如协作、建模、可视化等。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20,(1):104-108
简介赛博人的概念,探讨赛博人思想中的身体观,分析传播实践中身体的"在场"与"缺席",发现当不再以肉身作为判断是否"在场"的依据后,"身体"存在多元的"在场"形式:携带具体肉身、突出感官知觉体验的虚拟"在场",脱离具体肉身、突出即刻共时体验的虚拟"在场",融入其他身体、突出人与机器耦合的远程"在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AECT2010国际年会主旨学术报告主题的解读,揭示了学习科学研究新的战略支点——赛博学习,阐述了赛博学习新的技术基础——赛博基础设施和思想方法——控制论与复杂性科学,总结了当代学习研究之新力量学习科学崛起的五大成功之道。在对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携手共进之艰难旅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展望了二者以赛博基础设施新平台为基础,以赛博学习为战略支点在联合中走向变革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284名体育专业和241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两者身体自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我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男女生身体自我分别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生身体自我分别优于女生;体育专业城镇和乡村生源学生身体自我分别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城镇和乡村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乡村学生身体自我分别优于城镇学生。专业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我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活动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专业和城乡的交互作用则对身体自我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型的虚拟生存空间——赛博空间。其数字化、虚拟性、超时空性的独特性质以及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导致了学习模式、学习理念的巨大变革。为了迎接赛博空间中学习革命带来的挑战,21世纪的学习者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虚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体育实践课一味地强调了技能和体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体育基本知识传授,学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锻炼缺乏针对性,存在身体伤害的潜在危险.因此,体育实践课必须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和与之紧密结合的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碰撞,以及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的原因,引发了一些安全事故。这就要求广大的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彻底落实安全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赛博空间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与人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提出赛博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四点意见:(1)运用技术负荷政治理论,解读信息高速公路的政治和社会含义;(2)运用素质教育理论,建构实现教育目标的赛博空间文化;(3)运用社会规范认同理论,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礼仪和规范的认同;(4)依据赛博空间的社交变化特点,塑造大学生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