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敏 《考试周刊》2022,(52):32-36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行动路径与具体策略,文章也将从整合祖国语言文化资源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回溯汉字起源历程丰富学生的文化感知、开展多元诵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文明成果四个角度,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落实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文化感知,为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累,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色彩,它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是后人必须学习、传承与发扬的瑰宝。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形成正确、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传承文化的决心。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加强古诗词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工作者要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自觉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把它传承给我们祖国的花朵,让他们从小就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备感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发去学习并爱护这些优秀文化,感受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加强古诗词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工作者要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自觉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把它传承给我们祖国的花朵,让他们从小就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备感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发去学习并爱护这些优秀文化,感受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是我们学会与人交流,传承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教会我们每个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广大小学生们的启蒙教育,对学生们今后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入手,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化深厚且丰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文化性的学科,小学语文教育又是文化传承的起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深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成语在汉语中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历代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类智慧的最有效表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成为了最具魅力的瑰宝。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继续加强成语故事的教学,发扬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应该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学生智慧的头脑,用智慧的生命去启迪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人的聪明是从认字、识字开始的,即"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切华夏文明存在的根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语文课标明确指明:"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点教学,即识字教学。识字究竟有什么目的呢?我们有多少人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其做一个解释呢?通过双法字理的识字法可以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其一,就是识字,就是认识它即可,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常用的意义是什么,至于为什么那样写,则不用去理会;其二,就是明白道理,即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念,还要知道为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是真正叫我们懂事、明理,它是传承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课标政策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广。对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有助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文章首先分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希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博大精深深受世人赞扬,为防止本土文化与精神被世人所遗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小学语文教学应发挥自身作用,落实"文化传承,从小做起"的理念。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面临的困境,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在书法教育中不仅能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技能,还能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这对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书法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诗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诗词传承了这么久,它不断摒弃糟粕,融合不同时代的新元素进而推陈出新,它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当代人去不断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把"孝"渗透到教育中去,努力发扬孝文化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使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传统的孝文化也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精华。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拯救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民间教学变革的代际传承是特殊地域群体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承继与创新的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只有掌握了民间教学变革的代际传承轨迹和内在机理,我们才能把现在问题的根扎在历史深处,滋养并生成新的教学思想。地域文化、价值观的社会性遗传、教育理解,就是透视民间教学变革代际传承效应,把握民间教学变革代际传承机理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充分利用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让他们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良传统教育的一系列做法。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国家教育部将中小学旧版语文教材统一换成"部编版"教材,这标志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对教材改革重点予以归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及小学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目的得以充分凸显。从教育本质上来说,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是事关民族精神、文化安全、国运兴衰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队伍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探究,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文化相辅相成,教育传承发展文化,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其生活中的文化则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根基,而这也是教育的基础,乡土文化也应成为儿童生命健全发展的"庇护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章从"听"传统文化、"说"传统文化、"读"传统文化、"写"传统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