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罢上面两则自荐信,如果你就是一位“招聘大员”,你会选择谁?我想大多数人会把机会让给小B。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从小B的求职信中,我们能看到他的能力,能对他胜任工作充满信心。求职信,成了求职路上最有效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2.
王丽娟 《考试周刊》2011,(2):113-114
本个案分析旨在研究某“总裁助理”这一职位所收到的英文求职信的语步特点。本研究利用Henry&Roseberry(2001)的理论框架对56封求职信进行语步划分,统计和分析了可选语步和必要语步。发现:第一,在本研究所列的10个语步中,所以语步都是可选语步,而无必要语步;第二,58%求职信没有“推销”语步,而推销语步被认为是实现求职信交际目的的重要语步.所以大部分求职者将求职信作为简历的告知书;第三,有的求职信没有开头称呼或者礼貌结尾语步,或者只有推销语步,交际目的非常突出。此研究发现同一体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动态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也说求职信     
当你还没有机会同用人单位的主管“促膝谈心”,让人见识你的“庐山真面目”时,一封求职信往往是让对方考评你的唯一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表达那种期待得到关注但又不卑不亢;求职之心若渴却又明明白白申明: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意境,却是远比弄清这种流行应用...  相似文献   

4.
听我讲讲 亲爱的小朋友,学习写作文既要让“肉眼”帮你写“看见”.又要让“0眼”帮你写“想到”。还要让“慧眼”帮你写“发现”。如:“猫伴侣全身的毛像一个‘调色盘’,有黑的,有黄的,  相似文献   

5.
曾照军 《学语文》2011,(4):70-70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其中“大礼不辞小让”一般解释为大的礼节不讲究小的辞让,“让”解释为辞让,一种礼节。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心灿 《老年教育》2007,(5):23-23
佛经里有则故事:父亲要儿子上街买酒菜招待客人,却久久不见儿子回来。父亲上街寻找,看到儿子正跟人僵持。儿子跟父亲说:“这个人不肯让路,我就跟他对着,看谁让谁。”父亲怒气冲冲地说:“你先拿酒菜回去,让我跟他对着,看谁让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8.
吴卫新 《新作文》2004,(3):19-19
通常所说的“尺水兴波”、“似看山不喜平”无非要求我们叙事时候不要平铺直叙,呆板布,力求让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增强可读性。正如清朝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所说:“大体章之妙,在驰骋中有顿挫,顿挫中有驰骋”。其实我们在抒情的时候为了充分地表情达意,也同样要“尺水兴波”、让其“不平”,引领读的情绪与我们一起“入胜”,一番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9.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两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初读让人生疑:诗人那时52岁,在当时已算是进入晚年,哪里还有“青春”可言?仔细揣摩便知:此“青春”非今“青春”,当指美好的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天美景正好和我作伴回乡。  相似文献   

10.
在求职的过程中,求职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求职信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封较为规范的求职信,笔者尝试进行了求职信写作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儿童“任性”问题初探赵勤在辽宁省一个儿童特点调查问卷中,有一题问:“爸爸,妈妈做的饭不爱吃时你怎么办?.”81.6%的儿童坚决地回答:“不吃”,且各有对策:“我把饭扔了”;“告诉爸妈走开”;“让爸妈买别的吃”;“要重做”;“‘让爸妈吃”;“去奶奶家吃...  相似文献   

12.
“好朋友”     
梁立童 《幼儿教育》2004,(12):33-33
在一次律动活动中.妍妍不停地做小动作.还和旁边小朋友说话,影响其他幼儿。几次提醒无效.我便让妍妍回座位“休息”。恼怒之余,我随口加了一句:“谁还想休息!”没想到.妍妍的好朋友洁洁一下子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要休息了”我意识到自己出言的轻率。可是,三十多双眼睛已经齐刷刷地盯着我.我只好让洁洁“休息”。洁洁坐下时,投注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4.
孙郁 《山东教育》2005,(23):76-76
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明明、小凯等几个男孩子躲在院里一角兴高采烈地玩着什么。我走过去问:“什么好东西啊,让我看看好吗?”明明马上举起手里的玩具自豪地说:“看,奥特曼,他可棒了,能打败许多坏人!”小凯也抢着说:“奥特曼特别英勇,受伤了都不哭。”“奥特曼还会飞!”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纷纷抢着说。原来奥特曼的正义、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赢得了小朋友的喜爱。我说:“这么好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好吗?”明明点点头说:“咱们给他找个家吧。”“好啊,好啊。”“我们用包装盒来给他建个家怎么样?”小朋友都点头同意。  相似文献   

15.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曾维惠 《小学生》2006,(7):76-77
我为“开心果”笑过,也为“开心果”哭过,不过,还是老班说得好:“‘开心果’好,让自己开心,让全班同学有好心情。开开心心度过忙碌的学习生活,开开心心迎接属于自己的明天。”[编按]  相似文献   

17.
正确的审美观是真、善、美的统一。法国作家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识别“美”、“丑”是必要的,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There be”和“Have”,它们意思相同,而用法各异。有的同学经常把“There be”和“Have”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There be”和“Have”,我现在把它们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不知迷死多少女人。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作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相似文献   

20.
周振芳 《江西教育》2023,(18):66-70
<正>写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数学教学中运用修辞手法或带有修辞效果的各种方法,也能为课堂增添不少情趣,让严谨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规律,学活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一、用“比喻”形象说理低年级的课堂上少不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书写“2”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2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只小鸭子,像一个倒挂的钩。”教学“7”时教师问学生:“7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一把镰刀,像一把手枪,像爷爷的拐杖。”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写数字,轻松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