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朱小娟 《物理教师》2006,27(1):34-35
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页有两个演示实验,“摩擦和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做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热是如何“传递”的呢?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  相似文献   

2.
1器材准备 宽为2cm,长20cm的铁片、铝片、铜片各1片;2cm宽,20cm长的玻璃片1块;2cm宽,20cm长的木条1根;打字蜡纸下的棉纸1张;氯化钴5g~10g;酒精灯一盏;200mL烧杯一个。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对了,这一天是父亲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用感恩的心,真诚地对父亲说上一声:爸爸,我爱你!  相似文献   

7.
1实验仪器 带直流放大器的灵敏电流计(自制),蹄形磁铁,导磁率良好的磁封闭片一片,线框一只.2实验过程 演示实验1:按图1进行实验,表明只有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有感应电流 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演示实验2:改变实验条件,在两极间加上“磁封闭”,再运动导体,现象不再出现。 教师:用小磁针检验封闭前后,磁场的区别,并用磁感线描绘两种情况下的磁场,如图2所示. 学生:(迷惑后放松,认识复位)……原来是无磁感线可切. 设问:我…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二册47页,图2—15的装置是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按着图示的方法实验,通过给试管底部空气加热,把手指放在管口处,过了相当久,手指还不觉得热的现象,说明空气是不善于传热的。此实验是通过人体直接感觉来体验的(手指还不觉得热),因而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并没直接获得这个体验,受益面不大。为此我们对此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如图。用凡士林在一根竹筷子上粘两个按扣,捅入试管内(注意:别与侧壁接触)。加热时,靠近底部的按扣很快脱落,而管  相似文献   

9.
如图装置是初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上演示气体热膨胀的一个实验装置。本人对这个实验进行扩充取得良好的演示效果。一、演示物体的微小形变如图为了避免用手接触烧瓶,会给烧瓶加热,双手用厚纸或木块挡住,再用适当大的力挤压烧瓶,可明显看到带色液柱的移动,从而说明烧瓶的微小形变。  相似文献   

10.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七章第四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晶体和氯化钠晶体的混合物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对结晶析出硝酸钾晶体,而氯化钠留在滤液里这个结论产生疑虑,笔者对这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是:新增对比实验。即增添了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热饱和溶液。前者有大量晶体析出,后者几乎没有晶体析出。通过新增的对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晶体和氯化钠晶体的混合物时,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过滤。滤纸上是硝酸钾晶体,而氯化钠仍留在滤液里。该实验改进后,增强了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2002年第二版《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图5—11所示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如果自己照样做一个则存在下列问题:①玻璃管用胶塞塞不紧,容易产生渗漏水的现象;②红蜡运动的初始时刻无法控制,得不到位移过程中的时间;③学生不易观察出红蜡在竖直及水平方向的位移。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现有仪器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中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木匣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檀香的烟是竖直向上升的(无风),在匣内蜡烛点燃时,檀香的烟从小洞里钻进匣内,从蜡烛上方的烟囱里升上去(风把香烟吹进了匣内).  相似文献   

13.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三册(选修)p.182,“电场中的导体”一节,“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带电导体,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这个事实可以用法拉第圆筒实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4.
2.用同样的方法将B瓶中蓝色水换成蓝色酒精进行演示,前面两次B瓶液体深度相同的情况下,记下玻璃管的深度进行比较。 3.液体传递压强的条件与原作者的相同。3 实验结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加液体压强增加,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中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木匣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檀香的烟是竖直向上升的(无风),在匣内蜡烛点燃时,檀香的烟从小洞里钻进匣内,从蜡烛上方的烟囱里升上去(风把香烟吹进...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课本70面图4-2,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如果要用课本装置,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小试管,而且将小烧杯倾斜使两溶液混合时也不易操作,甚至可能使溶液倒出,造成实验的失败。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实验装置作了如下改进。向锥形瓶里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将一胶头滴管插入到橡皮赛中,再向胶头滴管中吸入氢氧化钠溶液,且擦去滴管口附近的溶液后,小心地将带有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塞到锥形瓶口中(不要撞乳胶头)。将锥形瓶放到天平左盘内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后取下锥形瓶(砝码附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不取),…  相似文献   

17.
高三化学P45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的装置及操作太复杂,课堂演示很不方便。根据这一情况,阅读了有关资料,特别是受《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实验教改栏目的启发,对此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一次教研活动中,某教师用注射器演示了“水在低压下沸腾”的实验(现行初中课本第二册79页)。 他是这样做的:先将100毫升注射器内吸入一定量的冷水,然后将针咀朝上,并用橡皮塞堵紧针咀,再用力向下拉活塞(如图1所示)。这时可见:针筒内的水“沸腾”了。 不难证明,这样的演示是错误的,我们只要将针咀朝下,用同样的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如图2  相似文献   

19.
义教版初中化学课本[实验53]的目的是说明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若按照课本要求来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我作了如下改进:在装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然后取出20ml这样的红墨水注入一支长试管中,再加入一些烘烤过的木炭粉(或活性炭),振荡1~2分钟,再将一团脱脂棉塞在试管口,接着用玻璃棒将脱脂棉慢慢推向试管底部,使木炭粉(或活性炭)和水分离,便于观察,效果非常明显。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枣阳市罗岗镇中学!441208@王银  相似文献   

20.
义教版初中化学课本[实验5-3]的目的是说明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若按照课本要求来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