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名词活用作状语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之一,掌握好后,这类句子的翻译就不会出问题。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句子,做一个分析:一、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名词活用作状语,翻译为像什么一样。1.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2.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3.蜂拥大呼《明史·周顺昌传》4.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2.
关于名词、动词作状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語里,名詞(成名詞詞組)直接用在动詞前边作状語,是很常見的。这至少有下列几种情形。 (甲)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2.布囊其口。(柳宗元·童区寄傳) (乙)3.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史記·平原君列傳) 4.群臣吏民有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賞。(战国策·齐策) (丙)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知廷叱之。(史記·廉頗相藺如列傳) 6.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鑑·赤壁之战) (丁)7.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凭借、方位、时间、状态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去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语译时一般都要在这个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配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朝廷),直接修饰动词,“叱”(叱责)作状语,表示“叱”的处所;“廷叱”可译作“在朝廷叱责”。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相似文献   

4.
论名词何以用作状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用作状语”是指古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为目前古汉语各家及其著作所公认而无异议.但是,各家及其著述都没有申释名词何以用作状语的缘由.本文试图探究其原委,俾便讨教,共商学术之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中将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不算普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有自己的搭配习惯,使用时需注意。名词作状语的主要用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词不定式可以起副词的作用,在句中作状语。为了使同学们对动词不定式作状语有个系统的了解,现将动词不定式作状语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作目的状语。 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表示主语做该动作的目的。例如: 1)She came to the train station to meet me. 2)Every morning he gets up very early to read English. 为了强调动词不定式表示目的的作用,可以在动词不定式前面加in order或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询活用作动词可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识别。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例1的“刃相如”不是“刃和相如”,而是“杀相如”,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构成了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表示身体部分的一些名词,当这些词作动词用时,具有很形象的表达能力。如: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如何判定一个名词作了动词呢?下面我们从十个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文言虚词“之”常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所以,宾语“之”前的名词就往往用作动词。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中宾语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8,(18)
我们都知道表示身体部分的一些名词,当这些词作动词用时,具有很形象的表达能力。如:●头(head)He headed the football across the field.他把球从球场这头顶到那头。Who heads the government?谁领导政府?●眼(eye)He eyed me with suspicion.他用怀疑的眼光看我。He is all eyes for that beautiful girl.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漂亮女孩。  相似文献   

11.
贵刊八三年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在谈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时,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里的“先”和“后”当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错误的。例句里的“先”和“后”,单独讲都是时间名词。一般地说,时间名词是不能用作使动词的。因而,它们,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12.
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或方式例1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等到敌人枪炮第二次攻击,寨中人又像野鸭伏在地上一样伏着了。例2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有的臣子、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本人过错的,给他上等奖赏。例1句中用名词“鹜”直接修饰动词“伏”,就把寨中人当敌枪再击时伏在地上的动作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例2句中名词“面”作了“刺”的状语,就把“刺”这个动作进行的方式表  相似文献   

13.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典文献中较为普遍,因此,如果能掌握其规律,对于我们阅读与运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名词在什么条件下活用为动词,先哲们早已认清了规律,并撰文指导于后人,用不着赘述;在此,只谈谈其对译的一般规律。 名词用作动词 一、作为动作的宾语(一般出现于陈述句),对译公式:动 名,如: 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认罪 而此独以钟名(《游褒掸山记》)——取名  相似文献   

14.
名词用作动词这一文言语法现象虽然较难掌握,但也有规律可循。通常一个名词如果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往往就活用作动词。因此,分析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特别是语法结构关系,是准确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如: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如果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了,就应该看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种临时语法现象。笔者认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一、带宾语。如:①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②人们肩起了枪,挽起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向着山下移动。(王愿坚《足迹》)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探求语言规律,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师生感到头疼的便是词类活用,尤以名词用作动词最为令人烦恼。此问题一直困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古代汉语作都把名词用作状语与使动、意动等一起,归入“词类活用”,中学语教学也同样如此。笔以为,把名词用作状语视作词类活用,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有少数感情名词采用“to one3s 感情名词”这种结构,往往译成“使(让、令)人感到……的是”,在句子中作状语。如:1.to one3s amazement令……惊讶的是To the world3s amazement,all the28members of the expedition ar-rived home safely.令世界惊讶的是,28名考察队员全部安全地返回。To our amazement,she refused our help.令我们惊讶的是,她拒绝了我们的帮助。2.to one3s amusement使……好笑的是To our amusement,his false beard fell off.使我们感到可笑的是,他的假胡子掉了下来。To our amusement,the actor fell off the st…  相似文献   

19.
黄蓓 《语文知识》2002,(2):48-49
名词谓语句,已不是少见的特殊现象,而是已被普遍使用的逐渐定型的句子了。从句法形式看,名词谓语句比较精炼,除个别句子的句末语气词和副词可以省去外(如:我已经快三十了,你才十八。——我三十,你十八。《雷雨》),一般的名词谓语句是每个词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不管是中心语,还是修饰语,它们都是句子的表意重心与信息焦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有趣的是这些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 曾经看到一些介绍词类活用的文章,都是先确定它为某种句子成分,然后据以确定它活用作什么词,不易掌握运用。本文根据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规律所归纳的几个公式,从词和短语入手,只要能搞清是哪类词、哪种短语就可掌握运用,相当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