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再识碎片     
"碎片"一词,当下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但很少有人思考它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碎片的本义是指零星破碎的物件,有贬义的性质。用在各种语境中,似乎都带上了被动、惋惜与无奈的情感,因为毁损了、割裂了,碎片就没有了原来所属的母体具备的完整功能。碎片时间就是基于碎片本义的形象化的说法。碎片是个定性的估约,是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零星,碎到什么程度,没有标准。如果硬是要说得准确一些,那一定小于整件、大于齑粉,可以拿捏。  相似文献   

2.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相似文献   

3.
影响地方文献搜集的诸多因素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建立地方文献的特色馆藏,第一位的工作是搜集.没有搜集,便没有馆藏,更没有整理、加工和开发利用.搜集,也恰恰是制约许多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最大难点.一些公共馆地方文献数量少,内容零星分散,难以形成体系,主要是搜集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本文仅就影响地方文献搜集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严前海 《现代传播》2004,(4):123-125
一切阅读都是从本义阅读开始的。对电视剧的观看 ,也是从本义观看开始。本义观看是一种静止的观看 ,从某种意义上说 ,既是最艰难的观看 ,也是最容易的观看。所谓最艰难的观看 ,意味着观看者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和评判 ,但不能背离作品的字面内容 ,不能对故事情节有任何的想象 ,把握准人物的各种关系 ,故事发展到什么地方 ,观看活动与观看者的心理活动就停止在什么地方 ,画面和伴随画面的音响、对话等就是一切 ;所谓最容易的观看 ,意味着观看者只需要带着眼睛 ,并不需要调动过多的想象力 ,不需要进行再创造过程。后一种过程也许在人一边打瞌睡 ,…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碎片信息泛滥,新闻媒体承担一个新功能:以结构深刻去碎片化。要重新认识“用事实说话”:让什么事实登台说话;让事实按什么主从关系说话;让事实按什么因果联系说话;让事实在什么社会历史背景下说话。这四个“什么”,是结构深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文表叔对政治有情缘,有感受,只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心里没有政治,大不了落个"无知"的称号;对政治发生兴趣会落个什么下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他太忙,倒成全了他.  相似文献   

7.
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性,有个着力点.媒体融合要达到什么目的,着力点是什么?是提升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确需要提升,但现实状况是,传统媒体的困境并没有根本改变;是做强新兴媒体?新兴媒体的确需要尽快做强,但现实状况是,新兴媒体并没有走出成功的路子.这使媒体人困惑、纠结.我想,走出困惑,解开纠结,应当把融合的目的性放得更开阔些,不要纠缠于具体项目的顺逆、成败,而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提升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上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时代、碎片时代的来临,出版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消费特征、阅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既是出版技术、传媒技术进步所致,同时又在不断催生新技术的发展.无论出版业如何转型变化,出版总离不开内容,出版产品的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没变,不同的阅读方式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桥梁是许许多多的碎片内容所铺就的.碎片时间需要被充分利用,出版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适应这样的变化——开发的产品在内容上可"读碎",在形式上可"碎读".寻找碎片、选择碎片、加工碎片、宣传碎片、销售碎片、积聚碎片,成为数字出版的工作特征,而消费者可以消费以碎片方式呈现的出版产品;数字出版的另一特征就是许多大容量的产品,可以浓缩成"碎片"般便携,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对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而言,"经营碎片"不仅是切入口,而且是核心.  相似文献   

9.
巢峰 《编辑学刊》2007,(5):47-48
我做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小学没有读完,初中读了三个月,就是我的全部学历.  相似文献   

10.
写了很长时间的书评,我也略有心得,书评要有质量,就要弄清楚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不是说有了这个基础书评一定是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书评一定是失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一书似乎在挑战我,书中以多个主题在岔开我的思维线路,我常常看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1.
数码照片归档宜选RAW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照相机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作为档案保存的数码照片采用哪种文件格式,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被动接收,有总比没有强,人家形成什么就是什么,能收过来就行.但如果是我们档案部门自己直接参与,主动形成照片档案,在存储格式上就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任孟山 《传媒》2015,(7):20-21
在笔者看来,所有大讲特讲“内容不再为王”的论调,都面目可疑,或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或偷换概念,或逻辑断裂. 为什么? 我们先从媒体的本体论出发来看待此事.媒体是什么?其对应的英文词汇media有很多种意思,但大抵表达了一个核心:媒体是中介.而这个中介是信息的载体,通过信息生产来发挥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国际间)之间的中介性作用.媒体的信息是什么?是内容.媒体有没有经营?有.但是,经营是围绕内容来进行的.没有了内容,经营无从谈起.当然,可以说没有经营,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会有问题,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媒体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是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存目有山东栖霞人林仲懿的<离骚中正>一书,是督察院副都御史黄登贤进呈四库馆的.黄登贤与他的父亲黄叔琳都作过山东学政,估计是他们在山东做官时得到该书的.查<四库采进书目>,山东巡抚第二次进呈书目有"<离骚中正>一本、<南华本义>二本",可见当时除黄登贤外山东巡抚也进呈了林仲懿的两部著作.不过其他各省,尤其是献书较多的江、浙两省的进呈书目都没有这部书.估计林仲懿的著作在他的家乡山东以外很少流传,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后的两百多年间,<离骚中正>、<南华本义>就更鲜为人知了.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以前,引用过<离骚中正>的大约只有游国恩先生的<离骚纂义>.  相似文献   

14.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5.
诗意城市     
一本书、一套书,犹如一个个具体的人物,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不可能给人留下印象.没有个性的书也一样.要不,弄得人云亦云,看起来全都似曾相识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7.
温暖的触摸     
有一天晚上,是我值班. 照例我要到操场上去转转,操场在教学楼的后边.周边是零星的几盏灯光,有极淡的一点光晕射出来.我带着手电出来,开始沿着跑道走,学生们大都回宿舍睡觉去了,我到操场转转的目的,无非是怕有的学生还没有回去,毕竟在这样一个春末的晚上,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宜人的温度是让人留恋和眷顾的.如果还有别的目的的话,那就是看看还有没有男女生在操场上--提防有早恋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18,(8):6-7
吴晓波:知识付费浪潮下,内容生产要更加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知识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我们不能仅仅靠碎片式的阅读来获取知识.如果幻想碎片式阅读能够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绝无可能的.我们还是需要依靠大量书籍的沉浸式阅读,做笔记、消化、反复阅读、做相关性阅读,来构建其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个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像锻炼身体一样,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反复.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能把芯片植入我们的大脑,所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通过阅读书籍来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仍然是我们必需的一种求知训练.目前的问题是,知识付费的服务者必须有可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因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是:用户付了钱以后,他还会续费.所以这个时候投机取巧的办法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踏踏实实地把内容做好,做内容的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9.
柳橙 《编辑学刊》2007,(4):59-61
一、必有与可无之间的"阅读" 我们对阅读抱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好书者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书.好网者说:书有什么意思?游戏多好玩啊.也是,孔子说: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乐,没有说是一定要读书.颜回倒是说过去春游,三朋五友吹吹风,唱唱歌,那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20.
朱磊 《出版科学》2006,(1):78-79
在现今这个没有时空边界的时代里,在出版物铺天盖地的时代里,何谓底层?对身为出版工作者的我而言,就是那些在视野中日益边缘化的普遍构建了这个时代的底层,社会中被遮蔽、被剥夺的无声群体.这些数量众多的人无知而无畏,无知是原因,无畏是结果.传统伦理在底层的辗转离徙中流失、淡出,最终失去向善的引领力量,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实在地成为生活的本义,于是乎"唯余本能,此即蛮荒"就是现在底层的一个无奈,但又是绝对的写实."文化文化,文明教化",出版业站在文化传承的潮头浪尖,在这其间做了一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