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邮市成为集邮爱好者的市场,中国的邮市春天才会到来。这句话已被数次邮市高潮所验证。邮市从“炒邮”演变为“炒政策”,是中国特色邮市的新发明,其实也是“政策市”的宿命所决定的。2004年这波行情的出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但邮发406号文件中朦胧的“邮政分家”消息,猴年邮票的  相似文献   

2.
邮市见闻(51)     
每年一度的“歇夏期”又一次光临邮市,稀疏的出摊者与偶而光顾的集邮者让人感到今年夏季邮市的“低温”。经过1年多的大浪淘沙后,纷纷开张的邮市已所剩无几。在上海,也只“卢工”和“云洲”有些规模。少数多次经历邮市暴热骤冷的邮商仍驻守“岗位”,成为邮市中的“铁杆”,从某种意义讲他们是维系邮  相似文献   

3.
刘楚 《中国集邮》2000,(5):16-16
1997年3月邮市见顶回落。从当年年底开始,邮评界便流行底部之说,人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操作,结果却是屡买屡套,损失惨重。到如今部分市场人士茫然不知邮市底在何方。出现群体性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人士对于1999年的诸多重大历史性题材,尤其是世界邮展和万国邮联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期望过高。然而邮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牛短熊长,一曝十寒是中国邮市的特色,一厢情愿地指望邮市在暴跌后短期内恢复元气,只能是最初希望越大,最终失望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邮市见闻(40)     
牛年到来,邮市要“牛”的呼声日趋高昂,回顾鼠年的一路红火,这种“要求”似乎并不苛刻。加上每个投资市场都寄予厚望的“九七”香港回归、“十五大”召开等好消息,牛年的“牛市”便呼之欲出了。从实际情况观察,’97邮市仍将步去年复苏繁荣的脚印前进,但是否会成为真正的“牛市”,还应  相似文献   

5.
近年,除了缩量普片外。邮资封片在邮市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大不如前,从各集邮媒体关于邮市行情的报道中,也很难找到“封片”二字,即使偶尔出现, 也多被冠之以“死亡板块”、“明日黄花”等贬义的评价。那么,曾经风光无限,属邮市中主流热门板块的邮资封片,如今何以在邮市中少人  相似文献   

6.
邮市见闻(52)     
今年“歇夏期”的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邮市出摊率仅二三成,但还比入市者多得多。当7月初各邮市收缴第3季度或下半年摊位费时,一些做生意不够付摊位费的邮商只好撤退,从而使本已空空荡荡的邮市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不由让人又一次回想起4年前邮市的“惨”状,当时大起大落的情形与目前竟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7.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7,(10):26-27
萧瑟的秋风并未吹凉复苏的邮市,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成为申城近二年难得的“不速之客”,9月19日和20日,上海大雨如注,狂风暴雨,卢工邮市管理部门安排人员,通宵值班,但撑伞逛卢工邮市同样成为新的“雨中情”,月内上海卢工邮市传言纷纭,诸如:即将公布邮票销毁清单,某种邮品减少发行量,海外倒流多少珍贵邮品等等非官方消息,但市场人士似乎对此已经麻目了,市场呈现出“猴性”效应,部分邮品忽上忽下,成为方寸舞台匆匆的过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邮市见闻(37)     
盛夏,一向是邮市最低迷的“歇夏期”,从6月份的市场反映看,今年的“歇夏期”似在步前几年清淡格词的后尘,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到了7月份,各地邮市一反常态地兴旺起来,成交日趋活跃,打破了历时4年之久的“夏淡”规律,出现了咄咄逼人的态势,特别是年初开始以  相似文献   

9.
邮市见闻(50)     
光阴荏苒,从1990年第4期首次刊出“太原路邮市见闻”,1992年第4期易名“邮市见闻”,不觉本专栏已满50期之数。回顾50篇小文,正是我国90年代邮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6月9日月坛邮市因“退园还民”搬迁开始,北京邮市经历了多年风雨,经常被“如何选择”和“搬迁”问题所困扰。邮商、集邮者和投资者都希望有一个利于健康发展和行情展开的市场,但终因“搬迁”而使美好愿望难以成真。由于场地不稳定和条件问题,加之经营竞争,有时一分为几,有时几足鼎立,几年来,邮市从未消停过。  相似文献   

11.
按常理,任何收藏品都应该是物以稀为贵,年代越久远,存世量越少、题材越好、越精美的收藏品价值自然也越高,但由于我国邮市近些年炒新之风愈演愈烈,出现了新旧邮票价格倒挂的不正常现象,尤其是一直被认为属强势板块的JT邮票自1997年邮市高潮后,价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邮市”里拥挤不堪,一个个“邮商”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但他们却喜上眉梢,因为在邮票的进出之间,他们挣钱了。集邮者也有高兴的,上周,一个老朋友在笔者的办公室说到“邮市”的“火爆”仍然是滔滔不绝。我问他是不是买进中意的邮票了,他赶紧否认,他说,他借着“邮市”的热闹,卖掉了许多邮票,因为现在集邮太累了。集邮者买卖邮票并不新鲜,但集邮者因卖掉邮票而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13.
咨询窗口     
作者的话“邮市漫步”恢复写了3年,承蒙广大读者厚爱,这个栏目尚受欢迎,颇欣慰也。“邮市”这个概念很大,无论哪个时期、哪个国家(或地区)、哪个品种的邮品都能涉足去“漫步”一番,笔者也是试着这么写的。但任何一个课题,讲多了,总会使人发腻,故而决定将“邮市漫步”暂息,代之以“咨询窗口”这一新专栏,希望能一如既往得到大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中国邮市没德性,一救就发疯,一打就趴下。在连续不断利好的条件下,让人百思不解的是,牛市刚露头就发烧,尽管多少人士苦口婆心劝市,要慎重从事,但总是我行我素,这其中原因何在?其实正是有“利好”多出,各类炒手才有胆量把它炒到天上后一松手,再让它变成熊样回到地面。纵观任何投资市场,其牛熊交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决不是单靠理智所能控制的,必须要有一定强制手段。而这方面邮市很难办到,因为邮票印多了打折,印少了暴涨。那么如何是好呢,有三条路  相似文献   

15.
窗外,骄阳似火。盛夏的天气日渐热煞人。与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邮人爱恨交加的邮市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依旧软绵绵。今年已面世的12套新邮首次全线告“负”,从面值线上集体“下岗”,又成打折新族。经过深思熟虑,笔觉得,对目前市道下的新邮不宜放量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市无机会。因为,新邮毕竟只是邮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邮票市场异常火爆,投资邮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将邮票视为“绿色股票”,称邮市为“第二股市”。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美丽光环包裹下,一大批原来对邮票不甚了解的人纷纷涌入邮市“淘金”。似乎“炒邮” 已完全成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而由此引发人们对邮市的种种幻想和大量媒体并非恰如其分的宣传,更使盲从者日众。号称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在双休日内整个公  相似文献   

17.
“这些天你怎么不去邮市啦?”“没啥去头,离解套还远着呢!”这是一位钟情于邮市炒作的散户投资者对我说的话。邮市自2001年4月底“井喷”反弹行情结束后一路下跌以来,许多入市的邮市散户投资者都深陷其中,连一些资深的邮商大户也在劫难逃。套牢了,怎么办?邮市投资者在如何对待邮票套牢面前,却大有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8,(11):18-18
主题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邮市的展望”的全国邮市联谊会第九届年会将于11月7-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邮市永远有希望?奥运会后如何营造中国邮市的新环境?”将成为与会代表的共同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长春巡邮     
张宇 《集邮博览》2011,(2):90-91
每次外地的邮友来长春,见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长春的邮市在哪儿,怎么走啊?”同样爱好集邮的我,如果去外地一定也会这样问。邮人逛邮市可以说是最惬意的享受了。现在全国各地的邮市很多都与古玩市场在一起。长春的邮市也不例外,邮市在市区内分布得比较零散,对外地来长春寻邮的集邮者来说,要想逛遍长春邮市并非易事。今天,笔者就当回向导,带您一道将长春的邮市“连连看”。  相似文献   

20.
11年前《上海集邮》曾连续刊载笔者所撰“邮市漫步”系列文章达一年之久,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集邮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总觉得集邮者是非常“清高”的,一切都应强调集邮的文化性,而少谈集邮的经济问题,似乎集邮者一旦参与买卖活动和了解邮市动态,就“走味”了,也就不再那么“高雅”了。因此,那时集邮界对“邮市漫步”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也就中途歇手了。 一晃10余年,现在的“邮情”完全不同了,尤其是近二三年来,在上海,除各家邮票公司、集邮中心和邮社等在不断加大经营力度外,10余家大中型邮市也纷纷以新面貌开张迎客,使邮品交易空前活跃,广大集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