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合作组织与体系机制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于2006年整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于一体成立的温州市瑞安农协,是全国首家县(市)级的"三位一体"农协机构。这一举措具有突破意义和深远影响,后被称之为农村合作组织体系创新的温州模式,国内外政界、学界对此模式高度关注。"‘三位一体’农协机制构建研究"列为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JY007)。本期笔谈由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协办,胡振华教授主持。本刊特编发七博士笔谈文稿,以飨读者,并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参与笔谈。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增长与减贫速度的放缓,生产关系带来的益贫效应日益受到学者关注。"三位一体"农协是我国新型综合经营主体,拓展金融与经营的纵横交互关系,对探索扶贫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对内设置"熟人信用体系",以保障广大低端客户的金融权益;对外发挥农协供应链金融优势,以增加社员就业岗位与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3.
一、发端动力:合作金融 资金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反映最大的难题。在传统模式中,农民获得贷款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额度小,贷款条件苛刻。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问题与农民组织化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瓶颈,而金融合作的低效甚至匮乏,使得农村合作成为无基础、无平台、无抓手的“三无”型合作。发展合作经济的核心是合作金融,温州市瑞安农协的建构、运作思路正是从合作金融发端的。  相似文献   

4.
“三位一体”农协机制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礼、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之间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主体,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从资金、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组织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是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本在简要回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过程及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至整个解决体制改革产生巨大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它对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变革第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内容,考察其确立过程,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改革源自打破农业合作化后长期实行的“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而这个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重温这个过程,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服务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包括农村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信贷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短板。目前的农村服务体系是分散的,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现象。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迁移特征。我国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和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实施,严重阻碍着人口的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处于停滞和扭曲状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农村亟须探讨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对接方式,文章提出了重构中部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设想,并就这一设想的实现提出了继续发掘家庭的力量;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户间生产上的联合;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商品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和职能,为重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供体制保障等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对权力的经典分析为工具,研究了我国农村的“第一村”现象,认为统一领导是“第一村”成功的原因,制度缺失是“第一村”失败的原因,农村的制度建设是“第一村”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广大人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小城镇建设战略的提出;教育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促使广大人民稳步的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4.
对构建山区农村现代教育技术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观念、理论、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必须考虑山区农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徐军 《中学教学参考》2013,(30):126-126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我县部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看眼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定的规划,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理想的回答是"不知道",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此的要求是: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仅停留在对这一制度的最初认识上。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惊人的。据统计,1956—1978年,农民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二·七五元,而1978年—1981年农民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三十元,猛增十倍之多。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持续大幅度地增长。所以能够如此,正是由于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决定,把调动亿万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处埋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经济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绝大部分家庭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作为农村公有资产的集体经济却长期增收缓慢。农村人口流失与结构失调呼吁新发展模式,集体产业兴旺也提出新型集体化组织形式的时代诉求,集体化作为未来社会的必然现象,亟须实践消除历史的误解。作为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方式,首先要理论清醒,引导基层组织及群众正确认识集体化的必然性;其次要重视党建引领,清晰定位集体化发展方向;再次要重视产业引进,探索再集体化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新事物,再集体化不仅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也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积极探索,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分田到户”为主要内涵的农村改革孕育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特定的使命与目标背后有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客观缘由。对于“分田到户”功过是非的评判,在其诞生之初就饱含争论。事实上,理性探讨“分田到户”功过是非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地认知该事物背后所潜藏的历史隐情以及遵循的现实逻辑。如今,围绕“分田到户”构建的体制机制正遭遇多重现实困境。站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关口,客观地认知“分田到户”的功过是非和理性地对待“分田到户”的既成局面,既是破解当前“三农”工作多重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