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苏雪林小说创作的伦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林的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自叙小说,后期是历史小说,取材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对中国传统儒学伦理价值的认同。但是,其中并非不包含现代内容。在这种现代性与传统性共存的局面中,现代性虽弱化了其中的儒学伦理倾向,却不能改变它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对其自传体小说《棘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并从心理学角度对《棘心》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探讨《棘心》中常被提及但未深入研究过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苏雪林的写作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2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若,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的冲突,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的皈依,对儒家文化的“回归”,作家对女性人物刻画真实,细腻,语言优美流畅。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一个苦闷、彷徨、独具个性的“五四”知识女性杜醒秋的形象。她最终屈服于包办婚姻并投入基督怀抱的归宿却彳口≠时多数受“五四”新文化洗礼、追求婚恋自由的知识女性迥然不同。探究杜醒秋矛盾、艰难的心灵挣扎,了解她的细腻、多面的心路历程,对于更深入地认识这部作品,进而加深对于苏雪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历时性的艺术体式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使人们长期忽视对诗的共时性理解。就《楚辞》、《诗经》的研究而言,运用共时性理解可以解开其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诸多谜一样的问题,如《离骚》“求女”、《九歌》“事神”、《诗经·桑中》“思孟姜、孟弋、孟庸三人”的真实内涵,《离骚》一诗的多元隐喻模式、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诗经》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及历史“语境”中共时性要素对解读《诗》、《骚》的意义等。共时性理解法与目前流行的那种逸出文本,并最终导致文本整体性消解的所谓文化分析法不同,它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重视文本中各相关要素的互相规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云红 《天中学刊》2011,26(4):24-28
严复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国落后之因在于国民素质极为低下,而救亡的根本途径则在于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渐进式改革。严复苦心构建了自己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救亡理论框架,这种框架的主旨便是高扬自由和保守传统。而"自由"作为舶来的观念,自始便遭遇困境。严复之所以遇到这种尴尬境地,是因为他所构建的理论不能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有所作为,从而不但不能使大众接受,而且他自己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越来越怀疑自己,最终几乎完全成为复古保守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以来,西方保守主义逐渐取代自由主义,占居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制定“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鲜明的反社会主义倾向,迎合西方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有一些人对它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盲目崇拜和吹捧,引起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因此,在当今分析和驳斥当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澄清一些人的糊涂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挫败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自身文化气质的影响,老舍创作中常常出现情感与理智的二律背反。老舍一方面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观照乡土中国的种种社会、文化弊端,寻求民族新生之路;同时又难以割舍"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情怀,对当时以"西化"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文明"难以真正认同。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洋派青年"的讽刺、揶揄以及"男性本位"主义的女性观上。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与李曼瑰皆为独立、自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学术,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她们情系危难,倾心以交,感念至深,惺惺相惜,互相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将其引为知己。又因着李曼瑰展示的通透世态,简洁宏伟,唯美体裁的笔风符合苏雪林的审美尺牍,两人关系日渐笃厚,终成良友。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冰心、谢冰莹是名满文坛的三作家。苏雪林与冰心交往虽未频繁,但始终意气相投;自苏雪林入台后,与谢冰莹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人生艺术理想的相近,行文风格的趋同与接受心理的逆反,教义精魂的共同体认,使苏雪林与冰心、谢冰莹心灵相通,为真诚的友谊打开一扇门,也为新文学留下一段令人回味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诗集传》是苏辙学术研究中的代表作。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小序》只取首句,其余一概删去;另一特点是着重阐释诗义;另外该书注释比较简略,不作繁琐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侯敏 《丹东师专学报》2010,(1):87-90,101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以其跌宕的生活经历,崇高的性格气质,聪颖的才学,创作出“自是一家”之词,倡导“以诗为词”,这样的豪放之词偶尔不协音律,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苏轼崇高的人生观入手,探讨苏轼写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分析苏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指出苏轼词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引出后人对苏词的评论及苏词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其创作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文章以苏轼撰写的女性墓志为语料对其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枝奇葩,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充分地继承弘扬了江南阴柔细腻的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说家苏童,以姑苏文化谋篇和创作,以姑苏人特有的婉约和细致及江南才子的敏锐和聪颖,在江南文化的雅致情趣下,书写着民间日常的生活情态。其创作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与南方风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识与心智思维。这就是苏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姑苏故事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章惇都是北宋的政治家,二人早年交好,章惇曾给予苏轼不少的帮助,在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能援之以手。后来两人交恶,章惇对苏轼恨入骨髓,直欲置之于死地。究其原因,固然出自章惇的一种阴暗心理,但也与苏轼出言无忌的直率性格有关。苏轼与章惇交恶,也是北宋新旧两党争斗的反映,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会有牺牲品。苏轼和章惇深陷党争之中,不可避免地酿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