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用语反常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对鲁迅小说语言进行了四方面的阐释,即前后相悖、仿词摹拟、袭用反讥和超常搭配。从而揭示出了鲁迅小说语体的这种独异之处既是鲁迅先生高超的思维艺术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其深邃的思想穿透世间纷繁的表象,进而投射到事物的本质上所绽开的绚烂之花。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的数词运用灵活,恰当贴切,从人物命名、社会环境、人物肖像、人物性格、人物命运、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展示出数词运用的高超艺术魅力,给作品增添了奇妙的艺术感染力,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7.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狂人母亲、祥林嫂、单四嫂子、夏四奶奶、华大妈、女娲始母等一系列母亲形象建构了独特的母亲意象群落。此意象不仅涵融了深广的历史化内蕴,又浸透了创作主体深层内心的复杂意识,表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几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9.
本从鲁迅创作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出发,运用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话语。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本质的透视以及对人物生存空间和命运的展示,表达了反抗精神和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1.
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美学的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其凝炼、深刻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与乡村封建知识分子的语言更是潜用得与其身份、性格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章通过对闰土、祥林嫂两个农民和鲁四老爷这个封建遗老无声语言的分析,力求归纳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营造的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小说的表现手法中,结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鲁迅小说的结构特点表现为主题为先、封闭性和重复性三方面;结构技巧包括淡化情节、合理安排人物和注重典型细节;结构艺术的渊源则来自古典小说的熏陶和西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赋予了"头发"意象多重的审美意蕴:即作为批判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意象,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象征意象,汉民族社会血泪史见证的代表意象。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是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同时自然美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他推崇崇高的自然美,并在其文学创作中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在"超人"与"凡人"、存在与消亡、生存与发展、温情与激情、沉默与开口之间存在着悖谬性表现。由此可以反观出鲁迅早期深刻而又矛盾的人生观点:一面是对荒谬人生、虚幻历史、堕落人性的深切感受,一面是对实践现实人生、高昂生命意识、飞扬精神个性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对人际隔膜的言说,主要包括了人们因生活在"两个世界"而彼此不相通产生的隔膜"、主奴之分"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人际隔膜、"安于为奴"的思想制约下形成的人际隔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偏见认识加深而造成的男女之间的隔膜、先驱者未完成的启蒙与民众的冷漠麻木而产生的隔膜和"唯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深化的人际隔膜;在挖掘出这些不同根源下的人际隔膜类型的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为消除人际隔膜而做的努力和对一个真诚有爱的"真的人"的世界的呼吁。由此体现出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鲁迅对于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对汉代历史特别关注,在运用与汉代相关的史料时,既追求史事的本真性,也重视对汉代伦理观、法律制度、社会风气、文化遗产及文化人物的价值评判。正是由于鲁迅对汉代历史的深刻理解,其杂文中的个别论断甚至表现出史学研究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将抒情渗透到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中,并从中传达出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含蓄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