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所需。制度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制度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高职院校现有的内部治理体系普遍存在权力的配置不均、运行失衡、监督缺位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制度困境问题,需要持续强化制度意识、理性构建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制度执行、健全完善制度反馈,把制度治理效能转化为内部治理效能,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亟待改革,应当以解决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目标,以法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教育消费理论为指导,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党委主导的理事会决策制度、基于专门委员会策划的院长执行制度、"标准、评估和奖惩一体化"的质量监督制度,形成与外部治理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治理体制、机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 《教育与职业》2020,(12):47-52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改革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国家治理改革要求、主动配合产教融合发展需求而进行的自我革新,其改革成效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参与院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院校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要围绕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治理保障、治理评价五个方面开展系统性改革,形成内部治理改革的质量闭环,提升内部治理改革的质量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高职院校可构建党委与校长、党政管理部门、二级院系教学单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主体构成的内部质量保证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由决策指导、沟通协商、自主自治、质量监管、质量评价等构成的主要治理机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健全质量保证治理责任体系,增强质量保证治理一致化水平;健全质量保证治理关系体系,增强质量保证治理协同化水平;健全质量保证治理制度体系,增强质量保证治理程序化水平;健全质量治理文化体系,增强质量保证治理过程化水平;健全质量保证治理平台体系,增强质量保证治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NVIVO12软件对51份公办高职院校章程文本进行质性研究。章程中列明的高职院校学校层级内部治理主体主要有学校党委、校长、学术组织、民主与监督组织、社会参与组织、咨询审议组织,各治理主体配置相应权力并制定其运行规则。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呈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专家咨询”的基本特征。章程文本反映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制度存在如下问题:章程高度趋同,缺乏针对院校自身特点的制度设计;章程重要条款缺失,难以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最高学术机构地位不明确,学术权力难以保障;学生民主参与权限模糊,监督权力被忽视;社会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高职特色不突出;咨询审议权未受重视,缺乏科学决策的制度保障。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突出章程的学校特色,做到共性个性统一;健全学术权力制度设计,保障学术话语权;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突出职教校企合作、服务当地的特色;加强咨询审议机构建设,保障学校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章程在高校治理中具有规范性与纲领性作用,是一种制度文化文本。大学内部治理是高校内部权责的配置与制度安排。在治理过程之中,大学章程对内部治理中涉及到的要素具有规范引导,配置划分,明晰确认等功能。大学内部治理遵循的逻辑是效率优先,依法治校,整体设计,民主参与,这要求大学章程具备有用性、合规性、整合性、兼容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章程是高校组织和行为的准则,其内涵必然要体现高校的治理制度,明确利益相关者的权责边界。大学章程是由高校的举办者和经营者制定的,并对高校及其经营者等利害关系人具有约束力的,调整高校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过程中,章程的形成过程体现着法定性、自治性、公开性,其内容则同样彰显着应有的法义,发挥着法定性、自治性、公开性等方面的作用,使院校的运行建立在管办明晰、权责明确、利益协调的基础上,进而促进整个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体制下,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包括,政治、行政、学术和民主四种权利,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确保组织机构与权利运行和谐顺畅,是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高职院校章程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探究以章程的制定和建设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唐宁 《职教论坛》2020,(9):25-30
良好的内部治理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在厘清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评价激励制度的分析设计,旨在将二级院系和专业教学团队等管理对象转变为学校内部治理主体,以连带责任方式解决教师激励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激励教师等办学主体在学校治理机制中坚守育人本位、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追求卓越。这种专业评价激励制度对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由于历史和逻辑的必然,以及大学的主动选择,强制规范性制度占据主导,文化-认知性制度处于弱势.当前的大学制度建设要走出对立论的惯性思维,促进不同制度要素有机融合,弱化外在强制规范,引导内在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在解决多元共治、权力共享、约束制衡等方面存在五重困境,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困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困境、二级管理的落实困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化困境、治理文化的熔铸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困境。破解这些治理困境,亟须全方位推进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建立由"五位一体"内部治理结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化"内部控制体系、"数据化"治理平台构成的内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对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营造高职院校治理环境、平衡内外利益关系、加强民主管理、推进多元参与、建立高职院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独具一格且高效完备,其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具有"机构精简,权责明晰"、"纵向垂直,横向无界"、"多方合力,共同治理"等特点。参照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在进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改革时,要注重精简行政编制,提高管理效能;创新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坚持民主协商原则,突出教师的管理地位。  相似文献   

14.
高职“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抓手是高端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模式是学校公有资本与企业非公有资本合作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形成“1+N”共生体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共享工厂体制架构使内部治理的权力规则具有跨界性、多元性、关系性和契约性特点。要抓住“1+N”校企合作的问题因素和治理核心要素,以校企合作共同利益与价值共识为基点,按整体性制度创新“确定元制度→决定基本原则性制度→派生具体操作性制度→生成其他新制度”的基本思路,寻求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的新制度生成,促进共享工厂的集成共享与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质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质量意味着市场。要确保高职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一年来,通过正确定位、确定质量监控点、构建多维监控渠道、建立评价体系等措施,我院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起来,并有效地强化了全院教师的质量意识,推动了我院教育质量系统工程的创建。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院校要重视章程建设和内部治理体系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既有一般大学的共性特征,也有与其自身办学目标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其内涵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属性.这种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学校章程"指导下的内部治理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各行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也是目前国家教育的一大课题,最近几年,国家扶持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技术,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也就成了一个难题,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去自我管理和学习是一个较理想的管理策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双高计划"的出台,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治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亦更加明确。治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治理的灵魂,更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的桥梁。现阶段高职院校治理离高职教育功能仍存在差距,建设好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仍任重而道远。综合梳理当前高职院校治理文化发展现状,应积极从发展具备时代特征的教育文化、发展内涵丰富的职业文化及推动教、职文化间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更加符合高职院校定位的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