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根据修改后的《大学设置基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评估为主的大学评估制度。实践表明,这种大学评估制度存在客观性、透明性不足。以及形式化严重的问题。鉴于此,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方案》报告中提出,为了让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的活动状况,有必要专门设置评价机构,实施公开、透明的大学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999年,日本政府对《大学设置基准》再次修改,规定日本所有大学必须实施自我评价,并要求大学自我评价的结果尽可能得到第三方评价的检验。2000年,日本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在原“学位授予机构”的基础上重组成立。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继美国后第三方教育评估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研讨日本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官方文件和相关政策,并以日本主要的认证机构——大学基准协会(JUAA)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第三方教育评估包括三种模式,其运行机制注重高校自我评估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对于我国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法律法规建设、准入机制和多元化发展等工作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与评估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办学主体不同,经费来源各异。笔者分别介绍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高等院校的经费来源及当前出现的变化。日本高等院校的评估,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方机构的再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起步较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快,科学化、规范化程度高,现已通过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属于一种认证式评估,也称之为目标管理式评估.其制度内容主要有三:一是校方的中期发展目标必须经文部科学省认可;二是评估机构必须经政府认证;三是被评估方,即作为一种义务所有院校必须参评,这样就使外部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基于尊重学校个性、特色、特别是学校向社会说明自身责任的原则,制定了评估指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科技立国战略和研究生规模扩张紧密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以多样化和高度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目标,采取从内到外、从事前到事后、从政府主导到社会评估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由大学内部自我评估、第三方认证评估、法人绩效评估组成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日本模式,标志着日本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以多元化评估机制为基本方式的竞争时代。在新世纪,这一体系还面临着若干急需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高等教育外部评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改革力度之大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在这一期间,日本高等教育评估经历了三个阶段:内部评估、外部评估和认证评估,使外部评估制度体系逐渐科学和规范化,突显出多元、互补、认证与非认证的制度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本力推大学评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君 《上海教育》2003,(9A):54-56
通过导入第三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到各大学,从而对各大学的教育研究活动的改善起到作用。通过评估从多方面使大学的各项活动的运营状况明了化,并将之浅显易懂地呈现给社会。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估中一个重要的评价环节,对国家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于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时期正式形成,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认定、开展评价的细则等有着相应规定。文章选取当今日本三大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分析日本第三方评价机制发展的历程以及三大评价机构的起源、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特点等内容,从而总结出日本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我国和日本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评估。但由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差异,评估制度也存在明显区别。对于我国来说,应当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在评估中的自主性,充实评估的内容,并参考日本的"相关人员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职院校评估制度,以提高评估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大学质量评估体系已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大学质量评估体系无疑对提高大学的教学研究水平,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容、基本特征、评估原则、操作程序与方法的考察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大学评估及其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大学评估经历了自我评估、外部评估和认证评估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在日本学界围绕着大学评估也是论争不断,这些论争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评估"(目的论)、"由谁评估"(主体论)、"评估什么"(对象论)、"如何评估"(方法论)来展开.认识日本大学评估的发展及其论争,无疑对我们深入思考中国的大学评估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第三方教育评估以其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三性”而著称,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 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滇池学院在多年的现 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中,于2012 年开始了第三方评估教职工的实践:第一阶段是校内“准第三方”改 革教师评价新模式;第二阶段是校外专业评估机构的第三方教职工岗位绩效评估,实现评估的独立 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第三阶段是学院、第三方以及各管理部门协调合作实现“管评聘分离”新机制。 滇池学院第三方评估机制“萌芽—形成—发展”探索成长的历程,实现了“学院管理、第三方评估、部 门聘用”的“管评聘分离”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20世纪末期对国立大学实施了法人化改革,其一是为了实现日本行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二是由于国立大学日益僵化的官僚型管理体制造成国立大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国立大学实施法人化改革之后,在组织体制、人事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目标管理和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发生诸多变化,包括废除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将事业费拨付与评估结果挂钩等.日本推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整个历程,给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大学应有的教学和研究职能不能因改革而削弱;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的自主性;改革前应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日本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上,并形成了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第三方评估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估体制,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比较中日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指标体系、组织机构以及法律法规等,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提出创造新时代义务教育的教育结构改革设想已有10多年,为保证教育结构改革目标如期实现,承担起保障教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年来,日本教育界大力推行新的学校评估制度,新的学校评估制度成为当前日本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制度,即由独立于大学和政府的第三方机构对大学的经营状况、教育研究状况以及社会服务状况等展开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以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改善,同时为政府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得如火如荼, 尤其是外部评估, 即政府对高校进行的评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此相反,我国高校的内部评估,即大学的自我评估却相当不成熟,而且容易被大学自身忽视。文章以日本广岛大学进行案例研究,就其自我评估的理念、内容、组织机构以及结果公布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自我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根据修改后的《大学设置基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评估为主的大学评估制度。实践表明,这种大学评估制度存在客观性、透明性不足,以及形式化严重的问题。鉴于此, 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方案》报告中提出,为了让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的活动状况,有必要专门设置评价机构,实施公开、透明的大学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999年,日本政府对《大学设置基准》再次修  相似文献   

19.
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制度的“分类”特征是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类型多样化发展、院校自治和社会控制之间平衡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多样化发展的客观产物,其内涵分别体现在认证评估客体、主体和指标体系的分类上。建立分类认证评估制度体系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和共同趋势之一,日本的经验能够提供很多理论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日本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分类特征由评估客体、评估主体和评估过程等在矛盾中的对立统一所决定。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等被评对象的多样化和共性的对立统一是分类评估产生的客观基础。评估主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和业务集中化的对立统一是引起认证评估分类的又一要素。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理论上要求具体化和实践上要求简约化的对立统一则是分类认证评估产生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