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去年提出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抓好"森林云南"建设,给人民创造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通过思考生态文明与林业发展的关系,扣紧杨善洲和大亮山林场的具体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切实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已不能忍受现代工业的不和谐发展,急需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诸多挑战,针对贵州的实际,提出全面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改革生产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等措施,对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的生态文明存在于校园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和谐关系中.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在"义利之辨"中赋予大学"义利合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衡体现其存在的伦理责任;在情感认同中追溯其发展的伦理限度;在文化创新的氛围中体现其应担当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我们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离开以人为本谈生态文明建设是没有意义的.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本,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该遵循的核心理念或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知行合一精神.没有知行合一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能要推迟相当长的时间,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知"与"行"合一思想在应用中的效益问题,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倡导知行合一精神的必要性及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掌握情况,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于领导的讲话中、学者的研究空间里。虽然有环境保护部门的倡导,却没有在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形成"气候",也没有形成新的文明范式。在STS视域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明确"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概念;其次,要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性",坚持生态自觉,形成生态文化。第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理性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作为文化存在展示自身无限超越潜能的新阶段,是文明范式实现生态转型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当代新发展,是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价值观突变,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使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心存疑虑、困惑、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多维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上,要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观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动因上,要坚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力量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上,要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上,要坚持本国民族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观上,要坚持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建设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化,必然落脚于绿色责任;而绿色责任与绿色高职教育会在相互影响中实现共生互赢.构建"绿色职业 绿色技术"的绿色高职教育新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话语.  相似文献   

11.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课下学习、课上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师"微课"视频录制、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在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法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学生在线学习系统、创建数字信息化校园学习环境,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中职学校在“双师型”师资建设中面临教师来源单一,学历结构不合理,培训环节薄弱,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制度不完善,用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合理调整教师结构,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双师型”教师培训,实施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和资格制度,完善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育人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系统改革思想,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人民满意;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系统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文化、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的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要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播生态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开展生态技术研究,发展生态产业;设置生态专业,培养生态技术人才。职业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校园建设和生态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技术,培养生态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而生态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大背景下,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等院校生态校园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福建农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无疑给我国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和领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也要加强校内校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环境、运用多种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育是运用生态美学观念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的美育教育,是传统美育的转型与发展。高职生态美育能使大学生认识生态的重要性,从情感上热爱并保护生态环境,从行为上自觉养成环保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提出高职生态美育传统课堂教学循环、传统活动循环、团队循环及辐射循环的“四循环”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及运行保障措施等构建途径,为更好在高职院校普及生态美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