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语用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凡是"进行了分析.语用上,"凡是"一般用在句首、句中大都有"都、总、就"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凡是"所在小句后面一般都有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与后续小句隔开,大都有突显话题焦点的意味.从认知角度来看,"凡是"所在整个句子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即表达说话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的观点、态度、情感."凡是"的这一特点在法律、通知、公文等应用语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一个意思常可以有几种表达方式。如果某一种表达方式比其它表达方式能更加强调想要强调的内容,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最好强调方法。当然英语中可用作强调的手段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学生不太了解的强调方法。它们是: 一、强调性词序(Emphatic Word Order) 1.利用句首和句末的位置(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a sentence) 英语句子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强调的位置。最重要的内容常放在这两个位置上,不太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预设属于语用预设的范畴,具有关联性、共知性、稳定性和推断合理性等特点。在言语交际中,文化预设的解码对非本族语使用者来说是一个难点。语境模糊、相关文化信息缺失或者文化误读都是文化预设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因此需要非本族语使用者在解码文化预设的过程中将语境与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与语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墨家辨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也是"求当"的工具,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统一的范畴,它覆盖了"语用逻辑"的"有效性"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认识到(语义上的)真实性、(语用上的)恰当性与真诚性以及(语形学或形式上)正确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因此,合理而又恰当地把握墨家辩学与现代语用学、语用逻辑(综合性的)有效性及其关联性策略,对于当代社会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与交际,对于重构和开拓墨家辩学的"语用逻辑"思想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进霞 《阅读》2008,(5):38-39
最近很多小朋友和There is 、There are这姐妹俩交上了朋友,可在用There is 和There are的时候却遇到了不少烦恼。原来There is和There are都可以表示“在某地有某人或某物”,又都喜欢站在句首,  相似文献   

6.
语言交际要通过句子表达来实现,对句子的研究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多从句子本身的句法、语义特点来研究,对各种句法现象只从语法的角度去解释,而忽略了从语用角度去研究。本文采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来研究句法与语用的关系,说明了对不同句式做出的选择是句子顺应文化语境和顺应结构客体的表现,进一步证明句法规则是现实关系在句法中的投影,任何句法结构都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副词"都"含"表总括,表程度,表时间,表确定、强调语气,表疑问、反诘语气"等5个小类。在句子中修饰谓词性成分,当状语。总括类副词"都"使用频率最高,以语义前指为常态;语义后指的语例很少,此类句子中的"都"除了表总括外往往还兼表强调语气。  相似文献   

8.
试论现代汉语的语气和句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照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认为语气是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主观态度,表现语气的形式有:语调、语气词、某些副词、疑问代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形式等。句类是句子的表达功能或语用价值的类别,具体可分为语用功能类、语用结构类和语用应变类。  相似文献   

9.
语言世界也存在量范畴,主观量是指说话者渗透在主观意识中的量范畴。让步复句作为一个双量范畴,体现了说话者的主观量范畴。结合主观量知识,文章考察了让步复句。根据让步复句的特点,前后分句一般不能处于同一量级。对于后一分句核心词汇固定的让步复句,“虽然”、“即使”等所指向的语义成分,有的只用于后一分句是肯定结构的情况,有的只用于后一分句是否定结构的情况。否则,让步复句就会因为不合句法、不合语义或不合语用法而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否定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的否定结构是语言中的一个很重要而且应用很广泛的范畴 ,几乎一切肯定结构的句子都可以改为否定结构。从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 ,学习和研究英语的否定结构对于中国人掌握英语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初学者往往以为否定句极为简单 ,只要在翻译时学会加not,no或者“不”就行了 ;却不知道英语的否定结构 ,比其他任何语法范畴要复杂得多。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将其加以调整 ,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死译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否定句的理解和翻译方面提高一步 ,丰富否定句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