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课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伟 《江苏高教》2003,(4):99-101
当下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首先改革妨碍创新意识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以此为前提,我们就创新能力培养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可能”,提出了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条件、改变大学教育行政化、创新人才只能“个体实现”等5个与教育理念有关的建议;最后指出,鉴于转变传统文化观念的难度,创新人才培养带给我们的变化,可能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足够耐心。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高校要根据新文科特性,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推进科技教学互融赋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实践传统文化研习方式的创新,构建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基础教育的传统与创新》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如何创新?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挖掘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国教育是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核心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精准度、契合度、专业度”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力为本、贯通融合、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融“红色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5.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我们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改革了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学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加强数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脉络不断创新并丰富内涵。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多年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以“国学经典阅读”为体,辅之以书写和表达训练的“一体两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搭建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书写教育培训”“语言表达教育实训”三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人才培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更好的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与中职、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旨在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挑战传统教育的界点是“大职教”、多主体、多层级,而维系“一体化”的纽带是“二元体系”,其内涵创新更集中地体现在学历课程与技能课程、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通.  相似文献   

9.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师范”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重要的战略任务。既有的教师教育价值信念存在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偏移、工具理性主义盛行、“人”的整体性被割裂等现实问题。“中和”思想作为儒家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与西方“中道”思想的核心观点高度一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建设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儒家“中和”思想为密钥,重申师道尊严、整合多元教师文化、树立融合的“新师范”教育理念、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创新“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契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师教育价值信念。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中国教育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首都基础教育要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35中在极力探索的一个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我们深知,在中学阶段实行“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妙、最关键的阶段;是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1.
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儿童缺席”的文化。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的舞台上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是给予。因此当创新教育在这个时代被提出时,多少“给予者”们又开始忙着以成人的思维努力探索怎样教学生学会创新了。然而,创造拒绝规律和方法,创造力是无法教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瞭望     
《教育》2006,(12):6-7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只把传统文化当作消费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主要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中将跨学科教育理念融入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向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设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定位于服务棉花全产业链;采用“2.5+1+0.5”分段培养方式,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部分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跨学科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新农科”建设的结合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及企业参与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立足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文化史,追求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高质量,以实现高等音乐教育独有的个体本位价值.其教育目标可以清晰定位于“三个面向”.应有专业技能和理论研究能力并举的,精英音乐教师所执行的教育精英培养体系.应围绕“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四大职能,来创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研讨创立新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构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转型引发全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肩负时代使命,积极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设立“卓越学者计划”,开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通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实施研讨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强化本科生科研,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南洋理工大学形成了包括顶层设计、资源供给、评价体系、文化支撑的四维保障机制。南洋理工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打造大学品牌优势、赋能新加坡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着眼于延续中华文脉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双重诉求,必须深刻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赓续新时代法学教育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法学教育的内在逻辑。着力从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地位,坚持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方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定式,秉承新文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衔接;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构虚拟现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景等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适应新时代法学教育铸魂育人的现实需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必要”的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为灵魂”的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转型”的问题。这三个基本问题,系统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先进性与旗帜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困扰着所有中国教育人。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我校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校特色,立足文化育人,把培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领袖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方向,为拔尖创新人才、科技人才、体育美术专业人才、领袖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把体现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走特色化、个性化、精品化、系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以“全面”“联系”“共生”视角,系统分析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产业、区域教育等四个方面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现状运行研究,并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产教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构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个性、重共性的教育特征,是制约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挥之不去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们创新潜质,压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束缚了人们创新品质的形成.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