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迅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高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从其发展困境中折射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公平存在的问题。文章试从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着手,阐述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迅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高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从其发展困境中折射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公平存在的问题.文章试从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着手,阐述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电视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因难和问题 ,从而影响了电大的改革和自身的发展 ,如资源分配的不公、政策的不平等 ,对电大的制约就很大。正视这一现实 ,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致力于电大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对民办教育公平待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兴峤  阚阅 《教育探索》2003,(12):49-51
民办教育是国家实现教育民主化和多样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增加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选择,扩大教育投资,推动教育竞争,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民办教育在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和财产与经营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待遇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从管理、法律、财产与经营等若干层面来构建措施,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民办教育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教育产业三次产业的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根据发达国家经济演进的产业结构特征,按顺序推进的三大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分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或者根据各部门接近最终消费的原则划分三种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50年代后期,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日渐成为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结构重要分类和统计方法。但这时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接受三次产业概念。而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两大领域。苏联直到80年代后期才正式接…  相似文献   

6.
高校招生在全国各省市之间分配名额很不平衡,呈现出向“地方化”倾斜的特点。“地方化”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剧教育不公平。要解决高校招生“地方化”的问题,中央政府要结合重点院校,制定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计划编制比例,逐步调整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教育资源不足的省市应自主创新,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高校也应担当起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楷模和表率,以公平公正作为名额分配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8.
一、高校招生“地方化”现象据新华社2005年8月16日报道,2005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也就是说10个复旦学生中有6个是上海人,“百年复旦变为阿拉复旦”。据观察,许多重点高校都较为严重地存在高校招生本地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民办教育,公办教育发展的非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分析了民办、公办教育发展非公平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国际私立教育发展贯例,从宏观上提出了实现民办、公办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由此提出民办、公办教育通过教育资源互补与竞争共同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永兴县民办教育虽起步晚,但档次高,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大、民办优势减弱、师资队伍不稳、缺少办学特色、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困难和问题。为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提升民办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必须宣传法规,出台政策,依法办好民办教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建民办教育品牌;政府给编,确保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一,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纳教育以公平与平等为基础,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全纳教育已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全纳教育的人权观、民主观、平等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利益,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矫正是社会正义的重要论域。在平等、公正的原则下,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满足不同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公平的实现基于社会理念中的共同标准,同时也受制于既有的制度环境和利益结构。它的正义取向体现为平等、补偿和发展三个原则。要实现教育公平,制度必须有效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政府教育权责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纯粹追求效率、教育正义缺场的时代,教育中的妒忌日益普遍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怨恨甚至仇视,侵蚀着师生的健康心灵并使得教育媚俗、功利、残酷。妒忌普遍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正义理想被搁置导致的教育恶性竞争的白热化、教育伦理关系的弱化、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度膨胀。要消解教育中的妒忌,必须重新确立教育正义的地位,建构符合正义诉求的教育制度,培养具有坚定正义感的学生,促进和谐教育的新生。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多元化的角度看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教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扩展,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机会。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教育多元化是解决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但教育多元化只能对教育不公起到协调和缓解的作用,并无法彻底解决。教育的绝对公平不易实现,对教育公平要正确理解,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继续加强"普九"成果、取消重点非重点之分、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户籍制度、改革就业政策等措施达到教育的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符合正确处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的辩证原理,在现代既要求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公平,也同时要求最大化地实现教育效率的追求中,它最充分地体现了二者兼顾的最佳平衡,能较好地保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双向追求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普职教育体制:一类是普职分流的双轨制,主要以德国为代表;一类是普职融合的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普职分流有利于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岗位需求、为劳工阶层提供就业保障,但也有不少研究从人为制造的不平等、固化阶层流动、机会平等的虚假性和违背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等角度对普职分流提出批评,倡导普职融合。事实上,普职融合未必比普职分流更显教育公平,教育不能只是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为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镇中普遍存在着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这种幼儿园的存在有利于弥补公办园数量不足的弊端,为幼儿就近入园提供便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A园为例,发现该园办园规范性低、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正规管理、存在明显的小学化现象,并提出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和扶持力度、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和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等措施来促进小规模民办园向普惠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外部环境是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本文围绕这些要素,并结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从宏观方面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narrative research is often informed by a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on the part of the researcher. An example of this literature, Morwenna Griffiths' Action fo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Fairly Different (2003), is taken here to illustr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wer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conceived. The language and tone of such texts illustrate the role of a certain inheritance of psych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which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 of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hi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forms part of broader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s of the self within liberal political rationality,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work informed by the thought of Michel Foucault in order to provide a critique of the stated objectives of narrative research and the accompanying agenda of social justice. It is argued that without further attention being given within such work both to what is meant by narrative and social justice, and to assump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operation of power, its emancipatory objectives are under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