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选明诗总集共有七十种左右,而清初遗民诗人所选明诗总集即占约十种。遗民诗人选明诗,带有更强烈的时代色彩,他们或借选诗互通声气,或以此表彰忠烈,或寄托故国之思,或仅仅将自己列入诗选以实现自己仍在故国的梦想。这些明遗民或交游广泛,或杜门谢客,生存状态的不同也决定着他们选诗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明遗民是明代朝鲜半岛移民中最有影响的一支,他们保持着崇祀明皇的政治信仰和"皇朝人"的生活特色。朝鲜王朝实行的关心和照顾一些明遗民或其后裔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鼓励明遗民参与官方主导的崇明祭祀活动的政策,体现了对明遗民的种种优待。深深反映出朝鲜对儒家义理的吸收和认可,体现了其"尊周思明"的"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4.
明遗民是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危殆,使他们理想受挫,身心受创。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往圣先贤那里寻得慰藉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明遗民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美化屈原形象,笺注屈原作品,继承楚辞技法进行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股接受屈原的风潮。探究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情况,不仅对明遗民的精神状态、文化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屈原接受史的发展流变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应当区别并辨析明遗民内在的差异。明遗民典范虽为数不多,但对谈论明遗民问题,其最具说服力。明遗民典范所代表的明遗民内涵是:正气是明遗民的立身根本;文化贡献是明遗民的本业;贞节修行是明遗民的生活态度;重儒容教(佛与道)是明遗民的世界观。为了凸现明遗民论题的现实意义,还可以申论明遗民的警世意义:士之为士,规范自尊;士民不分,百业可从;是非分明,不失操守。  相似文献   

6.
战国楚之屈原以其孤高的气节,采用象征迷离的手法创作《楚辞》,被一代又一代文人传承和接受,直至明遗民达到集大成的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明遗民——钱澄之、陆时雍、周拱辰、王夫之,试从他们的生平遭遇、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反映其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从而展现明遗民这一类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空间的历史即人的空间经验的历史。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明遗民的文集,可以读到大量记述他们的空间经验的文字。文章以顾炎武的文章为个案,从空间角度切人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考察作为空间现象的明遗民群体。试图说明,明遗民虽然积极地参与了空间之自然维度与文化维度的重建,但是却被传统的士大夫伦理禁锢于前明的时间维度中,这正是其生存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郑思肖生于宋元之交,故国沦丧,国破家亡,作为宋遗民,他的姓名号均为后来所改,古今学者皆认为其姓字号深寓不忘故宋之意,据郑思肖诗文集中资料认为改后的姓字则寓含着对其父郑起的深深怀念和誓死肖父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遣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化,终而妥协蜕变。但是,就整体而言,明遗民大多心怀“后王理想”和“恢复期待”,至死不渝。武装抗清失败后,他们或者以“后王”为期待,潜心于著述;或者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蓄养以待。  相似文献   

10.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