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2.
玫瑰花飘香的一个夜晚,我们两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怀着仰慕和敬畏的心情叩响了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的家门。作为新闻战线的新兵,我们迫切地想得到这位老前辈的指点和教诲。“就当和一个老记者聊天吧”,穆老和蔼的一句话消除了我俩的拘束和紧张。象小学生一样,我们向他倾诉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和问题。穆老耐心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开心地笑起来。接着,他亲切地谈起数十年新闻生涯中的切身感受。我们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深远的天地,看到了一个坚毅而勤奋的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建设和变革中的农村,在世界各地不懈地奔波、采撷、耕耘的  相似文献   

3.
今天,新华社举行穆青同志作品的首发式,并就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进行部署,这也是对穆青同志最好的纪念。 穆青同志从事新闻工作60多年,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尽心竭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反映人民群  相似文献   

4.
穆青同志既是党的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珠江起风帆》,他的报道总是以壮阔、生动的时代画卷,高昂、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铭刻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而奋斗不息的感人事迹。国际通讯摄影集《彩色的世界》,以鲜明的立场、斑斓的笔触,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刚刚出版的穆青同志的新闻理论专著——《新闻散论》,既深刻阐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优良传统,又正确总结了采访、写作、编辑和组织指挥报道的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新闻报道的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警惕拜金主义对新闻队伍侵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改进采访作风和新闻文风问题,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接班人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我们要学习穆青同志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无产阶级党性,始终不渝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  相似文献   

6.
在新华社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他带着微笑,招呼我们围着他堆满文件和报刊的办公桌坐下来,就热情地谈起了我们共同关心的新闻话题。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位68岁的老人,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工作那么繁忙,仍在不断地致力于新闻业务的探索,并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见解。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新闻要向散文式方向发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它位于新华社新闻大厦6楼东南角,是穆青离休后选中的地方。东面和南面有3个大窗户,最富裕的是阳光。靠南的窗下是一张旧桌子,两边只能各放下一张椅子。穆青面西而坐,背后的窗台上摆满书籍、刊物和应急处理的材料。阳光灿烂中我们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自己的故  相似文献   

8.
穆青同志作为新闻界卓有建树的老前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且他对新闻业务建设的思想也可以启迪媒体从业人员认真思考。《西部开发华章》虽是他同新华社新疆分社记的座谈,但其中对边疆西部开发报道及年轻记成长的意见和建议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刊特登此,以飨读。  相似文献   

9.
为了纪念穆青同志诞辰90周年,文章探讨了穆青同志舆论引导观在当今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创新性实践。文章先综述了穆青同志的舆论导向观,接着论述了该思想在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创新性实践,最后强调了新型选秀类节目对该思想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穆青传》全书的鲜明主题,是一个“爱”字。作者张严平以女性记者的细腻笔触,将穆青“爱”的萌芽、生长、盛放的点滴历程娓娓道出。仔细目览这位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充满爱的新闻生涯,笔者对新闻人的爱有一番彻悟。  相似文献   

11.
《穆青传》全书的鲜明主题,是一个“爱”字。作者张严平以女性记者的细腻笔触,将穆青“爱”的萌芽、生长、盛放的点滴历程娓娓道出。仔细目览这位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充满爱的新闻生涯,笔者对新闻人的爱有一番彻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73年10月和1986年1月两次到桂林:第一次是任国务院副总理时,陪同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来访;第二次是全家回四川家乡看望途中在桂林停留。  相似文献   

13.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4.
浙江,是我国近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沿海省份之一。浙江现象、浙江精神、浙江人以及在浙江发生的新闻,已成为近两年来中国媒体传播的热点。浙江的发展和浙江人、浙江精神在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位远在北京的老人的关注。他就是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社长,现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的穆青同志。 作为在穆青同志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也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位在延安时期就投身革命、曾经写下了  相似文献   

15.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6.
谨以此文献给“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难以忘记1982年1月14日这个日子。这天上午11时48分,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我们的好顾问魏克明同志,因长期患病,十年内乱中又遭到残酷的迫害而致残,最后心力衰竭,与我们永别了。粉碎“四人帮”后,老魏曾写诗抒怀:“欢呼四怪倒台后,日月增光人增寿。人活百岁不稀奇,决心再战三十秋。”遗憾的是,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已经耗尽了精力和心血,再战三十秋的宏愿未能实现。他的逝世是我们新闻界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  相似文献   

20.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 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文革’爆发后,文章没有写成,资料也遗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 25年过去了,穆青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记者,一次普通的采访,为什么会使他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