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态”,所谓教育,可由各种各样的人从各种各样的观点来考察。“政态”,即师德,敬业为本,乐业为上;“业态”,即业务,专业专精,脚踏实地;“心态”,即文化,慢工细活,悠扬优雅;“世态”,即社会,师者良知,至善真美;“生态”,即环境,净绿思想,葱翠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4.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千百年来被世人称绝,而我以为真正把“绿”写“绝”了的,还得数朱自清的散文《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一开头就用富于神情的“惊诧”二字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作者交代得清楚,“惊诧”的原因是由于“绿”.读者自然就会寻怎么个“绿”法?绿色是人们几乎天天能见到的,怎么作者还会为它“惊诧”呢?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手法了.当人们急于要求解答这“惊诧”时,作  相似文献   

5.
赵谦翔 《青年教师》2009,(12):18-19
多年前,我在参评一个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时,曾经亲身感受过一堂典型的“以画代文”的语文课。教者讲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绿》,可上课伊始连课文都没有读一遍,就开始展示摄影图片:有山绿图、有水绿图、有树绿图、有草绿图……干翠百绿,目不暇接。而随着一幅幅美丽图片的诱惑,  相似文献   

6.
润喉片     
润喉片狄亚小精灵红点点对绿点点说:“我们不能整天老是玩老是玩的,我们也要干点活才好。”“但是,干什么好呢?”绿点点问。“小虫子们要举行歌咏比赛了,我们做一些润喉片吧。我知道有一种植物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润喉片,吃了后唱歌特别好听。”“太棒了!”绿点点高...  相似文献   

7.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重视和讲求效率的社会,是信息频繁传递的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跟上时代,不能局限在教科书中,封闭在课堂内,而要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文能力。一、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于金凤 《文教资料》2014,(34):32-33
新时代呼吁“活”的课堂、“活”的老师、“活”的学生,而想让课堂“活”起来,老师必须首先是灵活的。本文针对此提出几方面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新社会培养切合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方式走入中考作文 ,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 ?在这里 ,我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同仁们商榷。一、沉着冷静 细心审题1 .注重“提示语”的剖析。提示语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 ,更有效地打开思路。例如话题“绿” ,其提示语是 :“‘绿’是广受人们青睐的色彩 ,‘绿’被人们赋予众多含义 ,‘绿’还被众多文学家写成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时下 ,也风行‘绿色’ :‘绿色’食品 ,‘绿色’材料 ,‘绿色’奥运……”从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 :①“绿”为人们青睐 ,因为它是大…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写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生动、形象,把春风吹拂、草绿花香、一派生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绿”字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赏之情。如用“来”“到”等词,只是叙述不能收到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效果,也难以勾起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活教育”的思想引领下,结合童话故事《小兔乖乖》,我们开展了园本特色童话主题课程《小兔乖乖》。这个主题的开展与实施可以说为我们实践“活教育”、发掘“活教材”展开了一条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把“欲穷千里目”的“目”字作为“看”解,似乎不太妥当。我认为这里的“目”是名词,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仗的,不仅平仄相对,词性也是相对的。“千里目”与“一层楼”名词对名词,“千里目”即“千里眼”的意思。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说,更应把“目”当成名词。“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千里目”是使动用法,即是“使千里目穷”。这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语法现象相同。故只能说“绿”活用为动词,而不是“岸”。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文中美育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从课文所描绘的各类艺术形象和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中受到美的熏陶。《草原》开头,总写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仅十三个字,就写出了草原极其辽阔的特点,并突出一个“碧”字。“一碧千里”显示了“绿”的范围,平的是绿的,大片草原也是绿的。放眼望去,一色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使草原静中显动,更富生机。“翠色欲流”勾画了“绿”动态,既是绿色渲染,也是绿浪四处滚动,最后融入天际,把广阔而柔美的绿原写活了。这“绿”好像宇宙的精灵,渗透于万物之中,处  相似文献   

16.
单元主题图内涵丰富,既有数学价值,又有人文价值。但“图”是死的,课堂教学却是活的。要想真正用好,教师要善于将单元主题图加工、开发,起“死”回“生”,巧用智取,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容貌管理理念的推进,城市绿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拆围透绿”整治是提升市容市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城市绿化建设有实质性的提升。本文在梳理“拆围透绿”工作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归纳分析当前“拆围透绿”工作所面临的政策执行困难、认同度不高、选择材料不当、绿化效果不佳等问题,据此从宣传引导、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布局规划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通过妓院“绿房子”的兴衰史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社会长达40年的生活,刻画了印第安人为反对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反抗。文中的主人公,“绿房子”的创始人安塞尔莫是20世纪的小说中最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是善与恶的综合化身,同时也是一个反叛人物。“绿房子”的建立就是向社会的宣战。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读者从他的身上不仅感受到了“自我”的失败,而且也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德福一致”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愿望。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使然。为了确保“德福一致”,既需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也要营造“道德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汉语、雏吾尔语中的“绿”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汉民族服饰等级制度的变迁和今天人们对绿色的渴求、对环境改善的期盼、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使得汉语中的“绿”由地位卑微,进入一个“绿”族词语剧增、充满“绿色”生机的时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维吾尔族人对“绿”色有着一直以来的崇尚、珍惜和热爱,雏吾尔语中的“绿”饱有着一直以来的神圣、理性和不张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