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虽然职责不同,但育人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更高,两者更要相互协助,做好育人工作.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生活,深入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让学生的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以更好的姿态步入社会.本文对于协同育人的探讨,旨在探索...  相似文献   

2.
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观照.目前掣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二元化管理致使两支队伍协同性失谐、低互相认同性导致两支队伍角色互构平面化内容单一以及学科专业内循环造成合作"壁垒"出现.在两支队伍中存在因需求和被需求引发的关联关系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背景下实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够充分涵养高校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育人成效、有效凝聚双方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从打破割裂局面、摒除工作局限、顺畅互动平台等关键内容出发展开研究,从而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提升高校育人实效;搭建沟通互动平台,稳步提升育人效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以从根本上起到协同育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庞晨 《广西教育》2023,(15):77-81
本文阐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导向,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以聚焦解决“联动弱化”问题、坚持目标导向以担起铸魂育人职责、坚持结果导向以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效,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二者的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育人目标的同向同行、育人途径的互融互通、育人标准的相互辉映为二者的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可能。为充分释放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育人效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理应从顶层设计、过程培养、方法创新上精准发力、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6.
7.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高校内部多部门、多主体,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性功能、综合性效力。通过构建系统(高校)—组织(思政学科)—个体(协同主体)“三层一体”的协同育人框架,激发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职业指导动力,在全面把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职业指导实然状态前提下,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职业指导路径,进而精准施策发力。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需要探索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实施协同育人策略,要强化协同意识,运用系统育人教学方法,建设协同育人教师团队和相关平台,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理念协同、方法协同、队伍及平台协同、机制协同。  相似文献   

9.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助力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和加强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加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推进,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敢想敢干、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更高要求的教书育人及协同育人使命.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中,两者长期处于疏离状态,不仅表现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业分立、协同育人文件要求与现实之间存在藩篱,而且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缺乏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疏离现象既是高校管理制度条块分割、协同育人平台缺失的产物,也源于教师队伍的内动力不足.思政课教师灵活兼任辅导员是实现衔接的可行路径,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特长、有效补齐辅导员的理论短板,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素材、补充其实践短板,是打破疏离状态的良好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新路径的实现,既需要高校用政策保障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动力,又需要高校铺设协同育人的平台,以灵活的管理推进兼任工作.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高校两大教育队伍。本研究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特点,探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及现实困境要求参与主体必须协同教学。从认知基础—协同主体观念差异、发展动力—协同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过程控制—协同主体面临不同的压力等三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并从改变认知—建立互通的协作机制、激发动力—引导合成机制、控制过程—资源调配的整合机制等三个角度提出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系统实施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路径的探索需要各机构与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既需要学校在宏观方面予以支持,也需要思政教师和其他专业课老师、教辅等相关人员的协同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杨斌 《文教资料》2021,(4):84-85
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协同工作,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分析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得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推进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的建立。总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保障是建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大思政课”视阈出发,立足职业院校本位,探讨高职辅导员在新背景下的角色变迁。以教学协同角色为出发点,阐明传统辅导员角色的职能与任务以及传统角色在满足新时代思政课需求方面的限制,进而从政策缺失、观念淡薄、角色模糊、素养薄弱四个维度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当代思政课程实践中的现状。作为“大思政课”的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高职辅导员在新时代应该共同把关,加强顶层设计;共同推进转变传统观念;共同教学,强化身份认同;共同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辅导员与思政教研组同向同行,更好地适应“大思政课”建设实践的需求,使“善用‘大思政课’”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化于物。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重点在于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质量。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协同育人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导向、教学方式、课程元素、师资队伍、外延载体等方面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面对上述问题,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从五个维度入手:以明确价值导向为先决条件,增添协同育人温度;以注重显隐结合为关键环节,增添协同育人高度;以挖掘课程元素为核心要素,增添协同育人深度;以加强师资引领为重要保障,增添协同育人效度;以推动实践教学为有力依托,增添协同育人广度。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追求“立德树人”。那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来说,更应该注重育人。因此,在协同育人视角下展开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顺应时代需求开展高校思政教学,而且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是,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局限于课堂、思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存在问题就要敢于挑战,敢于探索路径,如此,才能使思政教学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形成协同育人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体,伴随高校育人工作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两者间的互补性和融合性越来越密切,合力育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获得广泛共识。现阶段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现状不容乐观,两者各自为营,尚未真正形成育人合力。本文对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着力探索建立两者合力育人机制的路径和平台,提升高校合力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