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普遍遭遇的"自然之死"情状是生态文明话语凸显的存在论境遇。而资本逻辑则是导致现代"自然之死"的罪魁祸首。因此,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失对资本逻辑的深入批判,并历史地揭示资本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张力关系。为此,需要对先验的伦理浪漫主义主张和无批判的国民经济学立场保持自觉的批判意识,对资本与权力的利益同谋关系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构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表现为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生态社会观。这一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保护思想,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全球性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领世界生态文明的未来,而且为推动构建生态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贯彻“两山论”的生态价值判断标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态价值目标。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对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悖论而且包括人性悖论。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表明: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消解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和价值目标是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消解资本逻辑生态悖论的现实途径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强化对资本的规范和引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是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出发点,但二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哲学家相比较,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形而上学批判从"观念批判"转向"实践批判"、从"副本"批判转向"正本"批判与"副本"批判相结合、从理论变革转向个人摆脱抽象统治,由此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批判旨趣"的三重变革,彻底颠覆并超越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文明不仅指引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且试图规制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面对工业文明的生态困境和人们对新文明的向往,生态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形态革新与演进的内在要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研究,系统阐释生态文明的理论逻辑、演进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生态文明的生成逻辑、发展方向和价值旨归,从而为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基础与实践路径是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两大理论来源;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与其他国家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西方消费主义取代了过去的节制消费并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开来。大量占有商品的符号价值已成为当今西方消费社会人们满足欲望的基本方式。本文将从资本发展的历史考查西方社会消费方式转变的内在原因,探讨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的悖论,以回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引了方向。准确把握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逻辑,对于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思想,从而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层次,论述了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生态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党的使命和人民需求作为生成逻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紧密相连;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为文化渊源,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生态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指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将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作为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理论意蕴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主线;让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人本旨归;加快顶层设计,构筑乡村生态制度约束的实践向度;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价值转向。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也是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追求利润、实现增殖是它的基本逻辑。在这一逻辑的演绎中,人类为追求最大化利润,实现价值的增殖,便毫不犹豫地盘剥自然、开采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以说,以资本逻辑为动力建制的物质生产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一场十分严重的生态困境,在此困境之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资本逻辑下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对于资本逻辑的超越,实现人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阐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态逻辑的悖论。资本逐利本性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生态外界,从而实现资本与生态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无约束的资本规模必将超越生态承载的边界,导致资本与生态恶性循环。解决该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确立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以此约束资本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资本对生态边界的扩大作用,实现资本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元素、基本特征以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内涵,并指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仅具有民族性意义还有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市场逻辑与法治精神的双向驱动,虽然市场逻辑中蕴涵着法治精神的基质,但是,法治精神不可能在市场逻辑中自发生成,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共同培育,其中,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鲜明地把市场和法治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