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平台,起着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传授美术知识与基础技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大责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民众对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的体现,通过与民间美术的融合教学,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积极功能,更好地实现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文章对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融合策略及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思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欣赏和创造实践,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实现对其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思想品格。小学美术对于学生的美育情感教育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审美能力培养贯穿至美术教学全过程。本文基于此背景,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审美能力,并提出具体的美术教学策略,希冀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与质量,促使学生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教学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学目的不同。小学是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国民素质,应以熏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培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美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小学美术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生美育发展。但长期以来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绘画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导致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小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应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审美的渗透,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对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广大教师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莉秋 《江西教育》2024,(19):76-7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认识美、爱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就要重构教学理念,将美育教学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权笑 《江苏教育》2024,(5):89-90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等美育理念运用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并大力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以此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使其在体验中理解美术内涵,增强其欣赏美、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改革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强调在培养学生绘画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情感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以情感交流为主体,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本文就情感教育与小学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感慨讨论,基于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简要概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以单纯的“技法”或“技能技巧”课来实施,也就是过分重视“术”的教学,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说小学美术课应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再者若一味强调“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术”,往往事倍功半,所以美术课应重视其多方面的美育功能。美育功能比较明显的有: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标理念更加注重美育素养的培育,"以美育人"成为美术教育的目标,这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小学美术老师,要立足课改前沿,学习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就美育的意义,强调了美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心理学教育学中的理论依据,提出小学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跟班循环制建议。一、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创造能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不重视美术教育,有些老师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教学中随意性比较大。正确认识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段华 《学周刊C版》2021,(16):175-176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学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色彩教学是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色彩审美能力、色彩观察能力及色彩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为充分发挥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就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意义进行分析,探究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美术手工艺术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道德性格的培养及各种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但儿童美术素质的养成并不只是美术课上的任务,素质培养应贯穿于小学各科教学中,教师应理清其他学科知识与美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审视过去和当前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单一偏向写生或想象方面的教学,从而衍生了“纯写生教学”与“纯想象教学”两类极端的教学方式。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依然崇尚“一元论美育”,偏重知识技能的单一性认知或画家式的专业化追求。这势必会抑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从而危及他们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而美术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作用。以美育为视角审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发现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过于偏重分科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二是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美术学习的机械模仿现象依然较普遍,教师缺少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启发和引导;三是对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创意思维重视不够,学生“读”“写”“思”视觉素养以及知识迁移、创意思维能力未得到较好提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美育视域下对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进行深入追问,提出构建跨学科美术课程体系、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推进美术课程大概念、探索项目化美术学习并加快美术教师的成长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美育”已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凸现。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实际生活中美的发现、创造,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重在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陈琳 《学周刊C版》2023,(21):157-159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关键课程,也是“育人”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融合德育理念、渗透“以美育人”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多年教育经验,根据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从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课程内容切入,论述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策略,为小学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小学生建筑稳固的“人格长城”。  相似文献   

19.
王欢俊 《考试周刊》2023,(39):157-162
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率真性、广泛性与普及性等特征,且与小学美术教学有密切的关联,这些关联表现在认知、德行、审美几个方面。教学结果表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基于此,文章研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价值与策略,以期促进美术教育与学生美术学习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高师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美术师资和提高全民美育素质为目标,美教教改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美育素质及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