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教”协同创新内涵丰富,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优化“三教”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堵点”障碍,实现高职教育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加强“三教”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增加实践案例供给量;建立多元化保障体制,形成“三教”协同创新的高职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以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重要性为切入点,总结了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有效方法。想要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制度机制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职业教育可以借鉴高等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高等继续教育则可以与职业教育结合,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其职业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3.
王毅军 《成人教育》2012,32(12):10-1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知识经济体系下的终身学习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理应迎来再次高速发展的契机。在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人才的创新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肩负起创新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创新文化背景下,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只有遵循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的思路,才能真正推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应用型人才概念界定为逻辑起点,阐明了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培养意义,指出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必要性,并在论述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必须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思路,以及高校继续教育院(校)迎接挑战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建构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生态性、共享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内涵特征,与作为新动能的数智化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思维、载体、结构及效能四方面引领并重塑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基于此,应从开放包容、融通转换、共享互补、智慧治理、组织保障等多维度提出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6.
全面脱贫攻坚取胜后,扶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后扶贫时代。高等继续教育赋能相对贫困治理是回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践行教育初心的内在要求,也是突破短板软肋的现实需要。现阶段,高等继续教育赋能相对贫困治理还存在思想认识的浅表化、服务内涵的简单化、运作形式的同质化、资源协同的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影响了相对贫困治理效能的释放。高等继续教育要在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中提升战略认知,焕发思想推力;优化办学供给,充实服务内涵;铸造品牌特色,彰显时代意蕴;促进资源协同,推动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7.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重大医药卫生课题,传承和创新医学文化方面担负着协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应该在充分认识协同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措施,在协同创新的大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9.
朱序 《辽宁高职学报》2024,(1):19-22+26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其所设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产业与教学进行的密切结合。近些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了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些文件的引导和推动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以及企业实训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各专业也分别根据产教融合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力求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创新。其理论诉求在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要求科技创新;实践诉求在于:乡村五大具体内容的振兴在实践中必须依赖科技创新提供力量。科技创新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在于:科技创新带来规模效应和优化产业结构,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赋能乡村组织振兴;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之源,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需要掌握科技创新本领,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1.
家园社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数字技术为家园社协同育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机遇。文章在客观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家园社协同育人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以家庭、幼儿园、社区为主体,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政府制度为保障的协作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数字技术有效赋能家园社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3.
高尚兵  杨轶 《江苏教育》2022,(68):29-30+47
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力引擎,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学校的设备更新、环境建设、场景营造的智能化,让学校的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交流更为便捷有效。随着教师、学生数字胜任力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共生的融合样态正在不断形成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南京江北新区诸多学校遵循赋能理念,在活动育人中,重视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权利,秉持积极视角,大胆探索实践,涌现了许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案例。  相似文献   

15.
继续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在促进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责任重大,必须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挑战,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本文在分析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指导、促进专业规范建设和专业评估(认证)制度、强化工程教育实践训练、重视工科教师工程背景训练、推进工程技术队伍管理职业化建设以及大力发展工程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数据即资源”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动力不足、程度不深、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数据赋能的角度,构建了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型。该模型通过精准育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沉淀行业资源赋能学校,通过优化选人流程、完善人才规划、助推人才升级赋能企业,通过激活学习内驱力、建立学习共同体、精细学习全过程赋能学生,通过建立动态合作关系、塑造资源供给能力、推动深化校企融合赋能校企互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型实践策略为:搭建数据整合中台,融通“校—企—生”三方主体;更新数据思维理念,提升主体数据意识;规范数据应用范畴,注重数据伦理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专业思维和技术无法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新问题,需要变革专业教学。基于能力导向,分析了成本会计课程承担赋能使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为核心、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成本会计教法改革路径,以增强学生必备的岗位胜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多维赋能。进一步提出赋能目标实现以“三教”改革闭环为保障,从而全方位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剖析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基础,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这一目标大力推进“三教”改革,提升通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水平,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英国继续教育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继续教育大国。为了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其教育体系中颇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并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20.
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部门数据有效共享至基层实现业务协同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数据确权的视角出发,基于西部Q县级市的案例剖析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发现困境表现为数据难流动、业务难协同和建设成效低,困境的表层原因是组织力量薄弱和平台建设统筹不足,根本原因是数据没有确权。困境突破的关键是明确数据所有权归各级政府共有、管理权归主管部门、使用权可由各部门共享;在数据确权基础上,加强组织保障和平台建设,提升基层治理中精准感知需求、科学辅助决策、高效整合资源和动态反馈调整能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