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说:“食、色,性也”。饮食与男女之事都是人的本性之一,但“食”与“色”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不平衡的。经过民俗学家的证实,我们的先民在早期曾经公开崇拜生殖,但在成语中涉及男女之事也就是“性”的并不多,整个一部成语词典也只有不过27个,如:男欢女爱、鱼水和谐、颠鸾倒凤、鱼飞之乐等。  相似文献   

2.
健康是吃出来的。黄帝内经有云:“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所”,“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人以五谷为本”,“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饮食的合理配伍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古人十分重视饮食的保健作用;疾病也是吃出来的。俗话说:病从口入。可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人仍然在用自己的牙齿不断地为自己挖掘坟墓。  相似文献   

3.
陈雪梅  方英 《学前教育》2023,(Z1):43-45
<正>在我园致力于“植根传统文化,构建食育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与“食”距离最近的后勤保障部门,自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一方面研究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一方面研究传统饮食文化,努力寻找传统、饮食、儿童、教育之间的联结点。我国自古就有“不时不食”的饮食传统文化,提倡人们饮食要顺应时节,根据节气选择食材并适宜搭配。节气饮食既是课程的切入点,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突破点。因此,我园后勤保健组在传统幼儿园营养配餐食谱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沈立 《父母必读》2022,(9):32-35
<正>食育比其他的教育更接近自然,接近土地,接近身体,接近人情,接近幸福。食育更是借食育人,让孩子在食育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传承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也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起“食育”这个概念,大家都以为它诞生于日本。但实际上,在9 0 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饮食教育就由黄庭坚提出了。他在一篇名为《士大夫食时五观》文章中说:“古者君子由饮食之教,  相似文献   

5.
食有食法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之于水,食之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为赖之。走进上海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宿舍,尤其是松江大学城的学生公寓,你会看到每个学生宿舍内都有一台饮水机,上面摆着五加仑或三加仑的“生乐山泉”桶装水。  相似文献   

7.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8.
饮食历来是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之一,先秦文学中也有较多与饮食有关的作品或作品片断。由于特定的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先秦文学所写的饮食,通常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平面性的物质现象,而是与诸多事物、情理相融相通,从而呈现出精神化和立体、多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食与德、食“物”与食“德”的交融,包蕴万物之理的饮食,隐藏未来与祸福的饮食,作为人物特定性格、情感之载体或符号的饮食等等。先秦文学中的饮食书写,具有抒情、说理、叙事、写人等多方面的功能,其流风余韵绵延不息。  相似文献   

9.
3 “食”(饮食)与“色”(男女)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内容,即使在禁忌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与意义。从“食色,性也”,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古语即表达着古人对这二者的理解。但在实际的社会进程中,上述理解却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扭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的“食”与“色”愈来愈成为违悖人性、压抑生命的东西。在老舍关于北平市民生活的小说中,他不无深意地从饮食、男女这关涉人类存在的两大支点入手,考析北平文化和这种文化所养育的灵魂,思考民族精神再造的问题。“夫礼之初,始自饮食。”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围绕着“饮食”的制作方法繁盛,而且因“饮食”而起的礼仪也内容博杂。仅是在如何“食”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物》教材第263页复习题的第3题是:“在柳树叶片→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共有四种消费者,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次级消费者是_,三级消费者是_。”在《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答案是:“蝉,螳螂,黄雀。”即在这条食物链中,三级消费者仅有“黄雀”,而“鹰”则不属于三级消费者。笔者认为,根据教材的有关定义:“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鹰”是以小型肉食动物──“黄雀”为食的,且是一…  相似文献   

11.
骗鬼吃豆腐     
陈世旭 《新读写》2022,(11):53-54
<正>我客居广州后,听到一句形容一个人很精明的俗话:“你呃鬼食豆腐啊?”其中“呃”即“骗”;“食”即“吃”,全句翻成普通话就是:“你骗鬼吃豆腐啊?”这句话的出处是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书生,超级聪明,连鬼也能骗。有天夜晚,一只恶鬼到了他家,要吃他。他说:“你要食我?冒门太(没问题),不过我很多天冒冲凉,肉又酸又臭,唔(不)好食的。不如你食我锅里的豆腐吧,比我的肉鲜多了。”鬼信以为真。书生借着鬼吃豆腐的工夫跑掉了。  相似文献   

12.
古食礼杂谈古饮食之礼极为烦琐。这里只谈古食礼之异于后世者若干事。古人在食前必洗手,其盥洗方式有二:一种是一般人平时自行沃洗。《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洗,承盅洗者弃水器也。士用铁。水器,尊卑皆用金,及大小异。”  相似文献   

13.
<正>“食育”是日本医师石塚左玄(1851~1909年)于189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将“食育”理念引入中国,并扩大了“食育”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饮食知识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有传统饮食文化理解力,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从幼教实践看,3~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彭治国 《老年教育》2010,(10):58-58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15.
卓厚宝 《新高考》2005,(4):10-10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食甫)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喜!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相似文献   

16.
苏轼宦海“漂流四十年”,历县治以上90余城,足迹行程逾万里,忠勤公事,乐观率性,一饮一啄关乎民生己生,经意不经意间留下大量食事信息,成为研究北宋饮食文化的珍贵的宝库。本文在梳理苏轼食事诗词文基础上就其在饮食、茶、酒三方面诗词作一初步分析,并高度评价苏轼在推动食事登上诗歌大雅之堂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诗经·卫风·氓》中有“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句。郑玄笺云:“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谷食,已三岁贫矣。明已之悔,不以女今贫故也。”孔颖达疏曰: “自我往尔男子之家,三岁之后贫于衣食而见困苦。” (见《十三经注疏》第三二五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食贫”为“吃‘的东西缺乏”。(见该书修订本第二册第四七八页)笔者认为这种把“食贫”讲作是“谷食贫乏”的说法,无论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从词义方面来考察,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不揣浅陋,陈以管见数条,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19.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20.
赵洋  夏添 《学前教育》2023,(Z1):40-42
<正>《礼记》开篇写道“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最能体现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我园食育课程中的“食礼”就是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出发,在关于“进餐礼仪那点事儿”的探索中,在一餐一食间,帮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