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编者按:翻开2008年全年的《新闻与写作》,你会发现这一年的中国新闻界有三大亮点。第一大亮点:2008是新闻人吹响冲锋号战胜灾难的一年。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里,年初的南方冰雪,"5·12"的汶川地震……,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我们的新闻人冲在了最前方。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全体人民,把中央领导人在前线指挥的情况告诉人民。领袖的泪,和人民的泪流在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产生了搬山倒海的无穷力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相似文献   

2.
2008年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危机事件频发。倘若媒体能在危机报道中妥善引导舆论,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把灾难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而这需要媒体在第一时间定义新闻。第一时间定义新闻,是指危机发生后,媒体迅速对危机作出自己的解释,给危机定性,打上媒体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起应有的舆论导向责任,协助党和政府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本着“新晨报,新追求,新品位”的改版理念,我们隆重推出了新的《江准晨报》。我们在内容和形式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不论是选稿取向还是版面包装,都有了质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有两大亮点:一是强调民生、强化社区新闻,包括帮办新闻、热线新闻、社会新闻等,因为2008年必将是民生年.谁抓住了民生。谁就能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摄影报道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5.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拉萨“3&;#18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闻界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若干次轩然大波中,有来自民间的愤怒与激情,有来自官方的努力与关照,也有来自西方的关注与试探。各路媒体可谓万箭齐发,但同时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虚假新闻的痼疾屡屡显现。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几年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的一个亮点。灾难性新闻,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  相似文献   

7.
赵剑云  肖山 《新闻传播》2009,(8):137-137
2008年,《新闻快车》开播九年了,再创省城太原新闻节目收视率新高。很多人说,《新闻快车》好看,“导视”是这个节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当今信息世界,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说到底是一种新闻资源的竞争。哪家媒体更能赢得读者的眼球,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这就要求媒体的记者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新闻,特别是对已有的新闻资源更要珍惜,从别人忽略的情况中发现亮点。今年5月16日晚,平顶山市建设街发生了一起勇斗歹徒的事件,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职工谢双斌和儿子谢龙———一名不满16岁的初中生,勇斗3名抢劫的歹徒双双负伤。事情发生后,热心的邻居有的找车,有的拿钱,连夜把他们送到医院。第二天上午,记者接到消息后首先赶到了谢龙所在的平煤三中。这里面有…  相似文献   

9.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揭露风险重在现在而非未来环境新闻最核心的新闻价值在于揭示环境风险,着眼点主要是在将来.然而,曾荣获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肯·维斯说:"就我来看,太多的环境报道集中于未来的灾难阐释,或者对未来几年将会发生灾难的状况分析.这样的报道新闻价值会大打折扣."①因此,环境新闻采访的第一条技巧就是让受众能够感受到现实的环境灾难,哪怕记者把重点放在环境灾难的未来趋势上,仍然需要强调这些风险对当前生活的威胁.魔方拼凑法.环境新闻属于科学传播,相对于社会新闻,环境的风险具有某种程度的隐秘性,不易被人察觉.从科学层面来说,多数科学家毕生致力于一两个具体领域,但是很少有记者能够耐心地通过采访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然后把整个魔方拼凑起来.肯·维斯认为,单个的变化往往不易被人察觉,然而这些琐碎信息都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把这些七巧板拼凑成一个魔方,这个新的立体魔方就会给人一种全新感觉,构成了现代人所畏惧的"威胁",从而展示出风险.环境记者要拥有这样的能力,需要花很多时间与科学家在一起,还要阅读报刊,查阅与标记各类相关学术读物.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08,(11):61-61
《中国新闻年鉴》2008年卷于2008年8月出版。这是该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的第27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它是一部反映我国新闻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的大型资料性年刊。主要内容是记录2007年我国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新闻教育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重要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朱林珍 《视听界》2008,(2):99-99
i.潜心捕捉新闻亮点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矿藏”,存在着许多新闻亮点。要想捕捉住这些亮点,记者就必须“吃透两头”,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寻找新闻素材,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新闻史上注定要留下非凡记忆的一年。 这一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奥运成功;这一年,举国赴难,上下同心;这一年,河北广播人在一次次重大事件和一次次挑战面前传播真情,用信仰和忠诚书写优异答卷,用智慧和汗水把2008年融化成最深刻、最难忘的光荣。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青海玉树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难中,电视媒体及时、准确、快速和对整个事件的全程实时跟踪报道成为联系灾区与全国人民的最直接的信息纽带,以其不可替代的现场报道展示着电视媒体的强大力量。而在这其中,现场报道的记者成为这些新闻的精彩传递者。在四川、玉树,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从地震灾情开始的一刻就在现场,第一时间向外传递着每一个信息,让我们看到最新、最真实、最全面的新闻事实。他们的激情、敬业,他们的讲述、采访,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国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5.
陈文敏 《当代传播》2008,(6):113-114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颜宗文 《新闻实践》2007,(10):17-17
在资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灾难新闻也总会及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统计表明,今年7月18日以来,全国相继发生一次死亡或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18起,其中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7起。这些重大灾情,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也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美国总统的大选年。对于美国人而言,这是他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而言,在相当程度上也会是他们关注的国际新闻的重头戏。同以往历届美国总统大选不同,  相似文献   

18.
贾永 《军事记者》2013,(9):11-12
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脑海,这就是:穆青。作为我国新闻界公认的“人民记者”.穆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用他对人民群众的不变情感和传神之笔.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而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撰写报道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传媒人在大事大灾而前经受了考验,大都有了出色的表现.但是,大喜和大悲也是人性和社会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时候.在这一年里,新闻从业者的"红"与"黑",社会从业生态的善与恶也有了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对曾经"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新闻人,无疑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媒体大检阅.国内媒体在这次特大灾难报道中把蓄积了几十年的新闻理想释放得淋漓尽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其间,中国新闻人也用实践谱写了一曲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交响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