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迁,这种变迁既影响政治实践的图景,也影响传播实践的现实和未来。最根本的影响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草根权力不断挑战传统的政治精英权力。而传播网络对于公共生活和安全的正向作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媒体是否能促进民主、怎样的媒体才能促进民主,这样的问题作为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重点。经典自由主义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是西方政治传播学在该问题上的两大最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对其进行批判式评析,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荆学民 《今传媒》2015,(3):147-148
这套被命名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丛书,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批准文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丛书的著作者,基本上是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员。对我们政治传播研究团队来说,2011年是一个与我们很有"机缘"的年份。因为,自2008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并在硕士、博士层面设置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而开始铺开的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到了2011  相似文献   

4.
通常来说,大众对于相同的事物的判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对这些判断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种价值判断被大部分人所认同,那么我们就把这种价值判断称为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渐渐弱化了新闻传播的深度,致使新闻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一下如何实现主流价值观在新闻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说,大众对于相同的事物的判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对这些判断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种价值判断被大部分人所认同,那么我们就把这种价值判断称为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渐渐弱化了新闻传播的深度,致使新闻传播所承担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以下如何实现主流价值观在新闻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美政治修辞观念演进的历史梳理,对中美政治修辞文本构成的核心要素的比较,分析中美在政治修辞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异同,并尝试提出新时期中国政治修辞的策略要点。本文认为,政治修辞对实现跨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广播长远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媒体是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近年来,虚假新闻、新闻娱乐化、娱乐低俗化现象频出,使媒体文化品位大打折扣,其危害应引起重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和科学管理机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众心声的代言者、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社会进步的推进者、精神操守的塑造者、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人文关怀的热心者。  相似文献   

9.
苏颖 《国际新闻界》2016,(4):94-108
传统中国通过文化取向的"国家-民间统治精英-民众"的二级政治传播模式,在有限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之下,实现对广袤国土的治理与统治。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凭借党组织和党员,整合正式与非正式权力结构,形成"政党国家-党员-群众"的二级政治传播模式。当前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路径之下,自发性社会力量不断增长,但却面临着舆论领袖失灵的政治传播困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发布工作是当代政治传播的一种形态.中国共产党对于新闻发布工作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党的政治传播观念.在百年历史中,这种观念的变迁,不仅有媒介技术的影响,革命需求的变化,也有党自身身份认同和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蒋睿 《新闻世界》2013,(1):150-151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在蓬勃发展,其中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国内外游客的追捧,并成为极具中国特色、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纪念地、标志地为载体,传达政治传播者的政治意图,满足政治传播者所预期的传播效果,实现政治传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政治传播的本质反映的是一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功能就是它在特定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虽然政治传播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广泛地存在每个国家与社会之中,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之间政治传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的政治传播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阶段和环境、发展模式、以及在社会中特殊的结构性地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传播。中国语境下政治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服务、控制、发展三大方面,这是中国政治传播功能的核心体现。创造良好政治传播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政治传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进 《东南传播》2012,(12):5-7
网络媒介为政治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彰显了民主的潜能。但是,在看到网络媒介这种民主潜能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不仅存在着权力与商业的侵蚀、数字与技术的鸿沟,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主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质疑宏大叙事、解构中心话语、强调多元共生是其重要特征.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的后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泛娱乐化的审美倚重,唯数字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传播与政治象征理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峰 《现代传播》2004,2(6):25-29
政治象征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 ,形成于 2 0世纪 30 - 4 0年代 ,1980年后受到政治学界广泛关注 ,该理论综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 ,对现代社会政治象征这一政治现象进行了多视角分析。本文对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评价了其代表性学者的理论观点 ,以期拓宽中国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布工作是当代政治传播的一种形态。中国共产党对于新闻发布工作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党的政治传播观念。在百年历史中,这种观念的变迁,不仅有媒介技术的影响,革命需求的变化,也有党自身身份认同和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媒介传播范式变迁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慧子 《传媒》2015,(7):70-72
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的传播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媒介传播范式的变迁进行纵向的梳理以及横向的比较.通过对漫长古典主义传播范式的政治宣传特色、大众媒介时期传播范式的平民意识及新媒体时代传播范式的在线传播等进行分析,以及对当代东西方传播范式现状的比较,考察传播范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