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荣宝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史学概论》,对史学的性质、定义、特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此外,他还运用新的史学理念和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发表史传文章;任教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期间,编写了清史讲义。他的著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关怀,显示出扎实的旧学功底和以史为鉴的治学旨趣。他的史学活动及成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新史学"阶段中国史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罗友枝的《清代宫廷社会史》一书,是美国"新清史"流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在反"汉化论"观念的指引下,力图通过发掘清朝的满洲族性,来构建一种"满洲中心观"。然而,该书的实证论述多有粗疏之处,并非一部扎实规范的史学著作。作者对意识形态的强烈关怀,是导致其偏离正常学术规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传《春秋》侧重点各有不同,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宋叶梦得《春秋传序》也说:“《左传》传事不传经,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公羊》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既是历史著作,必定重在记述历史事实,讲究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历史人物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应该是晚清史加中华民国史,但并非简单相加就是中国近代史。现在还很少有书名为《晚清史》的著作,我仅见到《剑桥晚清史》和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这两部著作都是专题结构,应称为晚清史专题。标题为《中华民国史》的著作有几种,但它们都不是断代史,而是专门史。  相似文献   

5.
姚永朴在民国初年参与编修清史,在北大教授史学课程,后其门人整理形成《史学研究法》一书。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姚永朴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相结合。其在方法论上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上,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也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孔子《春秋》到印鸾章《清鉴》史学思想乃陈陈相因,一直停留在“忠君”、“鉴戒”、“神命”、“资治”水平上,没有长进。中国史重词藻轻理论的传统就是史学研究误向的表征。按中国传统的史学标准衡量,《清鉴》乃不失为成功之作,可是,从科学角度考量,是书除了保存史料之外,并无创见,积淀着中国史学研究的沉渣。《清鉴》存在着重彩轻理论、袭旧习疏创新、崇康熙时代潮流、重史料轻论理、详战争略其它等史学研究的误向。这种史学研究误向于过去,具有普遍性,于当前,仍有影响。史学研究的误向需要拨正,传统的史识需要更新与提高。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史识、活跃思维,中国的史学研究才作为,这就是《清鉴》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融汇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史学著作。以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为例讨论《史记》在融汇史学和文学价值上的努力:一是材料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二是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具有高度统一性;三是文字描写既有生动性又有求实性。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观赏性使得《史记》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5,(5):65-69
《史记》有着双重性的书写理念,即实录与修饰。这两种书写理念从表面上看是相悖的,实则是同一的,二者在深层次上殊途同归。《史记》这种二元同一的书写理念,根源于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独特人性观。《史记》在文本存在形态上是多元同构的,它不单是一部优秀史学著作,更是一部兼容并包的文化经典。《史记》这种多元同构性决定其具有多重性价值指向,它的价值呈现模式是"以美启真,以真启善"。  相似文献   

9.
南宋史学家福建莆田人郑樵,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博学多能者。他一生的著作有八、九十种之多,尽管他的著作大部分湮没无存,完整留传至今的只有《通志》一部,但仅凭此一部通史体的史学巨著,就足于确立郑樵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当代史学家吕振羽曾赋诗称赞郑樵与《通志》: 史通莆郑著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历史,并赋予了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司马迁自己称之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本文以司马迁如何"厥协"与"整齐"历史文献,构建中国古代史为主题,提出司马迁编写历史著作的基本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详变略渐、熔铸改写。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司马迁历史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萧一山是"新史学"流派的承继者和开拓者,治学深受梁启超影响,形成博通的风格,不仅在融合中西文化基础上将"新史学"理论向前推进一步,于历史观和史学功能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将其贯彻到清史编纂的实践中,撰成气象博大、新意迭出、风格独特的《清代通史》。他不仅为清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局面,而且为历史编纂的现代转型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学者、史学评论家胡应麟(1551—1602),其治学以"淹博"、"会通"而著称,著述丰厚。其中《史书占毕》一书较集中地反映了胡应麟的史学批评思想,在史学批评观上提出"务成曩美,毋薄前修",在史家修养上提出"公心"、"直笔"二善说,在史文表述上提出"约而该,赡而整"等思想认识,这是从唐代刘知V《史通》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之间十分重要的一部史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陈颖 《现代语文》2014,(3):39-41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不仅在史学和艺术上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从语言上来说,这部著作也是六朝词汇研究中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新生词汇的研究,来证明它在词汇学、史料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春秋穀梁传》与文学相关的史学成就包括其解史特点、历史观、文体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解史特点包括"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惩恶扬善、崇尚简洁四个方面;《春秋穀梁传》历史观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大程度上关注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春秋穀梁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而且发展了编年体;《春秋穀梁传》的结构方式是二级结构方式。《春秋穀梁传》不仅在史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到底什么是小品文,有多种说法。这个词可能最早现于南北朝,指佛经缩写本。《世说新语》刘孝标的注释提到:“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我望文生义,用我自己的定义。小品文第一要小,篇幅小,少则一、二十字,多不能过几千字。  相似文献   

16.
《五代会要》是五代宋初著名政治家、史家王溥主持编纂,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五代会要》所记载的史料大量采用实录,内容包括敕文、诏令以及各级官员的奏章等,史料的可信度较高.该书所记载史料有详有略,涵盖五代时期的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文化习俗制度等.因而,对《五代会要》的史学价值进行系统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研究者对《史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研究.本文拟就《史通》的性质与理论体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史通》…  相似文献   

18.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19.
《史通》作为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全面地总结与评述了唐代以前的史学。但与《隋志》史部相比,《史通》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史籍流别观念。它对古今正史、杂述著作的理解,渗透着重视史体典型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清史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评关文发著《嘉庆帝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关文发教授著的《嘉庆帝传》,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通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命题新、论点新、方法新、功力厚、文字美”五大特点。 第一,命题新。清史研究,本没有多少新命题可言,各类著作论文成百上千,难以胜数,历来为史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是,唯独嘉庆一朝一帝的专著则一本也没有,论文也极少。因此,完全可以说,关教授一书是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填补了这一段历史这一历史人物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