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执导的一部电影,2005年公映后引发人们的好评.杨氏父子对精神世界(“表扬”是其符号)的执着追求与现实中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漠然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们对杨氏父子那种纯洁的精神追求生出无限怀旧情怀.这样的阐释自然让这部影片具有现实批判的意义,故而有人冠之以“黑色幽默”.但从新闻工作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求求你表扬我》在不断地让观众哈哈一笑的同时,也呈现了维护新闻真实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张春  甘成 《传媒观察》2021,(4):66-70
灾难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让人们陷入沉思,尤其是大规模传染病的出现,更会让人们追索病毒出现的原因,评估病毒对族群带来的影响,并对这种后果进行反思.自1919年弗里茨·朗的《佛罗伦萨的瘟疫》出现以后,传染病题材电影渐次成为灾难电影的重要一脉,新世纪以后更是佳作迭出.与其他灾难电影不同,传染病题材电影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3.
梦中现实     
麻小 《报林求索》2012,(11):128-131
<正>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而那些设计师却用实际行动来挖掘这座无限的金库,于是乎,越来越多电影中的东西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NO.1复仇者联盟系列U盘台湾品牌InfoThink在迪士尼Marvel的授权下,以美国队长的盾牌、雷神的锤子、绿巨人的大拳头以及钢铁侠的头盔为造型,打造了一系列容量为8G的复仇者联盟的主题U盘。  相似文献   

4.
李友平 《今传媒》2004,(3):34-35
眼见着近十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电影一步一步地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今天一谈到电影,人们要么无限留恋得犹如唐诗里所说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那样旧事重提,要么不关痛痒仿佛突然之间想起,长长的“噢”了一声之后,才能进入下文,不论怎样,反正都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内地的国产电影似乎已是距离我们很久远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5.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6.
何楚涵 《现代传播》2022,(10):120-126
电影因其在展示、造型、表意方面的巨大潜能,被人们隐喻成各种形式,如“综合艺术”“镜子”“窥视窗”“白日梦”“视觉交响曲”等,这其中,以“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最为典型。电影的这些隐喻形式,不是对电影特质的简单比拟,而是电影自身的直接体现。因此,对电影隐喻形式的探析,既是考察电影如何将自身赋值于隐喻,打破影像与物质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文本意义的位移,也即电影怎样将它的观众从有限的生活世界引入无限的意义世界,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意识与思维,更是在数字技术与传播媒介迭代革新的当下,对电影媒介本身的一种原点性的归纳,有助于为当代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杨驰 《青年记者》2016,(8):25-26
1958年,法国新浪潮之父、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辞世之年出版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文集《电影是什么?》.巴赞称,文集名为《电影是什么?》,它并不意味着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中对自己的设问.①在书中,巴赞从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但随即遭到了其他学派的质疑.围绕“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学派有不同观点,从而引发人们对电影本身的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念 《东南传播》2013,(8):42-44
如今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2000年至今的十余个年头,网络文学在市场化探索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网络文学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新思路,交互媒体作用下文本与影像的摩擦迸溅出“双赢”的火花.透析网络文学改编热现象,鸟瞰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经历的起伏,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丰富了华语电影的类型缺口.新形势、新理念的元素灌输使网络文学在变革升级中,不断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发展进程,使电影改编在历练摸索中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9.
刘菁 《青年记者》2017,(8):109-110
1911年,电影理论家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艺术史上首次将电影定义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电影不仅成长为全球性的高附加值产业,人们对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认识也日渐成熟.市场调研这个看上去偏“技术派”的工作,在创意的萌芽、明晰、调整、聚焦、发展、沟通与营销决策制订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中,IP电影备受人们关注.本文旨在对电影网生代时期,IP电影兴起的原因与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对当下的IP电影热进行反思,从而寻求基于IP电影发展热潮下电影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佳琪 《今传媒》2014,(6):111-111
3D电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电影制作者心中无限向往的技术高峰,越来越高的票房收入同时也表现了观众对3D电影的热爱与推崇。本文通过解析"3D电影发展机遇"、探讨"我国电影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对3D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浅析,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关注3D电影、热爱3D电影,了解3D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冯洁 《青年记者》2008,(9):42-4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究其原因,一是晚会市场,受众发生了众多变化,二是春晚的发展有停滞的地方.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产生的错位,正是导致人们对于春晚认识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犹如一颗石子,搅动了3D电影市场.2012年,卡梅隆导演的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回归影院,人们被3D技术所带来的真实感受所震撼.由于3D电影风生水起,一些电视厂商和科研机构看到了商机,竞相研制3D电视.不过,在3D电视的发展中,仅有技术方面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内容生产作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使它的发展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叶妮 《新闻界》2008,(1):85-87
消费文化的形成源于"离散社会"的形成和人欲望的无限唤起,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们对于符号意义的消费和占有。而在消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大众媒体通过自己强大的符号意义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为大众提供着新的符号意义并一次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不断唤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文化的流行。本文以大众传媒之一的类型电影为例来探讨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迅  宋骋丹 《青年记者》2017,(32):69-70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原创类纪录电影总票房仅为8032万元,而《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占了6700万元.虽然《我们诞生在中国》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但纪录电影在院线中处于严重缺席状态,未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是不争事实. 纪录电影缘何失去观众 长期以来,人们将纪录电影的票房惨淡归咎于院线排片率低,可对于院线来说,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影片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排片场次,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这也是许多影片费尽周折登录院线却只能“一日游”的真正原因.观众没有彻底接受大银幕上的纪录电影,根本原因是纪录电影难以适应电影市场中主流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相似文献   

16.
1998年3月11日凌晨1点45分,凌均政同志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缅怀他对党的档案事业的突出贡献,更加激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7.
蔡炜浩 《青年记者》2016,(31):55-56
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与外界交流、接触的不断努力,好莱坞电影公司不断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电影中融人中国元素.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公司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印象的改变.其中,又以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最为典型.随着《变形金刚5》的开拍和大力宣传,《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其中的中国元素,更是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已经上映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有不断增加和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毛向樱  梁芷铭 《传媒》2015,(4):40-42
独立电影是指游离于主流电影之外,以奇异的剧情呈现品质、以艺术追求为第一诉求的影片创作.当微电影借助强势的新媒体赢得观众热捧之时,独立电影似乎已渐渐被人们遗忘.所以,深入探讨独立电影面临的困境并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影以蔑视的目光打量电视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电影将电视比作洪水猛兽的喧嚣也已经尘埃落定.电视的兴起取代了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主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无数的电影人纷纷"落草"挤上电视的大篷车赶去淘金.也许最好的诠释是法国著名影人让·吕克·戈达尔.他说:"电视不是一种表现手法,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据证明,电视内容越是弱智愚蠢,人们就越象中了魔法似的坐在它前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然而十年之后,这魔法使戈达尔自己也扛起了摄象机.但这并非就是电影的不幸.执著的电影人决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又为电影开拓了片新的发展空间.这就是电视电影(made of TV movie),一种为电视而制作的电影.  相似文献   

20.
元旦是改年更岁的节目.辞旧迎新之际,它总是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与欢乐.<俗语典>说:"颛帝以孟春为年,其时正朔旦立春,后世称正月初一元旦,本此."于此可知,我国人民欢度这一节日,起码也有四千余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