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3.
1977年,施拉姆受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创立传播研究硕士班,开启香港传播研究,相关学术范式由此随改革开放传入大陆。通过对亲历者的口述史访谈,以及对《亚洲传播季报》、余也鲁回忆录、施拉姆在港研究等史料的发掘,论文以知识社会史视角探查香港传播研究的起源、范式与方法。通过追踪关联北美传播学与香港传播学的关键人物、机构和事件,发现在东西方冷战、香港本土发展诉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香港传播研究既承袭了美式发展主义,也相对独立地探索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可能路径。2022年是施拉姆访问中国大陆4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追溯香港传播研究的知识型和实践范式的源头,有助于更新传播学进入中国的知识社会史视野,重新锚定20世纪港台学术在东亚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史中的谱系位置,填补“传播学在中国”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是中国传播学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学术追求.作为中国大陆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在传播理论、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理论、全球传播、传播研究本土化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景仰的学术建树,为推进传播学研究中国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以邵培...  相似文献   

5.
李彬 《青年记者》2022,(15):42-44
中国传播学四十年还是五十年,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缘起问题,而是关乎中国道路及其传播研究何去何从的根本问题。四十年与五十年,施拉姆与斯迈思,两个人物,两个节点,代表了两条传播学进路,一条通着资本主义与国际化即美西化,一条通着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即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政治倾向,四十年与五十年也涉及不同的学术取向:是脱实向虚还是实事求是,关系到中国传播学研究能否破除殖民半殖民的学术心态,以历史自信与文化自觉建立具有普遍意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关系到中国传播学能否有真问题、真研究与真学问,并让学术摆脱奴化、异化或自我异化而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1):102-108
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在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论证了美国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共生共融关系;其二,大致给出了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的初步构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人本理念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源头,而李普曼与拉斯韦尔带有强烈社会心理学色彩的战时舆论宣传研究促使传播研究中流折转,最终多重因素汇聚下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范式主导下完成了学科建制化过程。本书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为此作者大体给出了本土传播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建构原则,即理论适应性原则、理论效用性原则和理论批判性原则,而启蒙现代性构成了全书讨论问题的根本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7.
"意见领袖"与"文化英雄"——"两极传播"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本土化"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本文立足于学术"本土化",对中西方关于对信息传播过程中"二次流动"过程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将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结合起来,促进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版图中,华夏传播研究以其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著称。在我看来,华夏传播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各个古典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文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显然,我们可以从传播和媒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正是华夏传播学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自传播学引入中国,本土传播研究领域在方法论维度上就出现了渐进但清晰的分野,从新闻学质化的、定性分析逐渐走向传播学经验的、定量分析的潮流,后者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直为后起的学术群体趋之若骛。近年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两种取向的学术实践表现出极高的理论阐释力,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人的关怀。对当下热点、焦点的传媒现象,诸如抗战剧泛滥、歌唱选秀铺天盖地、纸媒衰落等,都可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展开学术考察。  相似文献   

10.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