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战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害、坚持抗战,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条例和暂行办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边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针对落后的边区经济和边区发展经济面临的问题,政府和银行采取措施,发放了农业,手工业,公营工业,商业等贷款,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对边区克服困难,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为了巩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采取了减租减息、开垦荒地、发放农贷、推广植棉、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劳动力、发展畜牧业等一系列旨在发展农业的措施 ,推动了边区农业的发展 ,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和实际的需要出发,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改变了落后的边区面貌,还把边区建设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创造出了西北高原亘古未有的奇迹。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由此得出结论,符合民意、从实际出发的政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然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晋察冀边区经济的基础,是战时财力、物力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条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边区的农业立法,规范了农村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为今日中国法制农业的实现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繁荣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6.
农业贷款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和措施。晋察冀边区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执行过农业贷款的政策。随着晋察冀边区及边区银行的建立,为发展边区的生产、改善民生,边区银行举办农业贷款,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取得显著成效,也存在着农民对农业贷款没有兴趣,贷款发放不及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奖励移民政策是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这一政策在边区实施不仅有它的可能性,也有它的必然性。由于政策界限明确,党、政、军、民密切配合,执行近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增强了人民抗日力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物质和兵源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甘宁边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模范根据地。为了使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深入开展社会改造活动就成为巩固根据地的必要途径。为此,边区政府通过持久而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其中包括对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改造,革除了社会中的恶习,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构建起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加快了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步伐。总结边区社会教育中改造"二流子"的教育经验,对于当前实施"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进步的基石。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是社会建设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以抗战需要和提高边区人民素质为原则,大力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农业作为战时主体经济,得到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垦荒地是边区农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部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办法。兴修水利是提高农业生产潜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另一重要手段。边区党和政府发挥政策指导优势,在种子、肥料、耕畜等各生产要素环节帮助群众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产量。边区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社会服务包括提供农业贷款、鼓励互助合作和机关部队生产等方面。粮食财政不仅是粮政的重要环节,也是正规化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调剂是解决边区内部粮食丰荒不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把安置移民和难民作为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形成了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而引起的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为了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克服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提出了“减租减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适合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大生产运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赢得抗战的胜利,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入了解这些政策,可以为今天的“三农”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心,在鄂西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农业的开发和建设,如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放农业贷款,兴修水利,保护耕牛,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效,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支持了后方的抗战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方落后的农耕方式,促进了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甦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1):134-140
《协大农报》是协和大学农学院教师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建设中国农村、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广农学研究成果而创办的,它也确实起到了服务于福建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福建省农学科研水平和促进福建省农学科研队伍的成长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时期,新桂系为了内固统治、外御强敌,大力进行农业开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开发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广西农业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漫画宣传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战斗性,并且形式灵活多样,以讽刺与幽默的手法进行抗日宣传.抗战漫画宣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组织漫画社团,创作和发表漫画作品,出版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览等.同时与其他艺术宣传形式携手合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抗战漫画宣传动员了群众、打击了敌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