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以儒学为本位,揉合道、佛思想,开辟宋代理学的形而上学.他以《易传》、《中庸》建构其思想体系——道德的形而上学;并根据先秦儒学的仁与诚等概念作为道德实践的根源和动力建构其宇宙论、本体论与工夫论.  相似文献   

2.
在徐复观的思想中,对形而上学的见解是其很有特色一个方面。他与其他新儒家学者不同,以消解形而上学的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释,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宇宙论的本体论思想,为不大注重本体论的古代儒家思想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本体论论证。作为一个完备的本体论形态,张载的“气论”和“性论”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宇宙论思想对二程和朱熹的本体论和人性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哲学和基础存在论对传统哲学本体论都予以了消解。但前者误以经验立场遮蔽超验的视野,因而最终仍回归于本体论重建;后者则由传统本体论向基础本体论转向,仍是为哲学置基。生态理性哲学整合传统本体论与基础本体论,其新本体论建构由此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切皆流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与他的本体论即永恒的活火及逻各斯学说紧密相连。一切皆流不仅意味着可见之物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也意味着不可见之物,如概念、名称以及事物的本质同样不断地生成和消逝;他的本体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论,而不是道德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这些观点有可能会导致对意义世界的确定性的摧毁,从而含有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问题主要涉及本体论问题,但与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诸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西方形而上学经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形而上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在形而上学和生存论意义上的此在形而上学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的衰落到近代形而上学的兴起、从近代崇尚理性形而上学的消解到回归"生活世界"的当代哲学的建立两次大规模的哲学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学知识论"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厘清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人的生存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场论消解了经典物理学的"体""力",或者说,重新定义了经典物理学中的"体"与"力",既而消解了"世界"的实在性。这不但使得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且使得形而上学与宗教随之出现未曾预料的变化,直接消解了形而上学与宗教。  相似文献   

10.
运用逻辑思维的不同形态(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来解决美学、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实体思维、二元思维等形而上学思维的弊端.运用儒、释、道"三位一体"后被诗性化了的悟性思维以及东西方文化融会后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思维,才能回答东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在宇宙论的"已然性"、"可然性"、"未然性"和"应然性"问题,并使之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徐复观(1903年-1982年)与牟宗三、唐君毅齐名,为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港台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徐复观谈及他的读书生活时说道:"我决心叩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于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重庆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  相似文献   

12.
在魏晋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名士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王弼在形而上的视域下论述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并强调崇本举末、一以统众,嵇康、阮籍在宇宙论视域下论述"以从欲为欢"的身躯我,向秀、郭象由宇宙论视域下的独化转化为形而上学的"同一"。此时的魏晋士人总体上继承汉代以来混杂难分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他通过对作为研究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重建了一个庞大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倾覆和现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进化"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了进化论从科学向形而上学转化的过程,以及作为近现代思想史中的普适性概念,"进化论"呈现为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基础性理论特征,认为审视其作为近代早期的宇宙观所发挥的巨大影响,会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形而上学"范畴提供新借鉴。  相似文献   

15.
福柯对形而上学的主体及主体性原则进行了批判与解构,而他所运用的重要解构策略就是通过突出"他者"的地位。福柯的"他者"存在于普遍为人们所忽视甚至鄙视的但相当重要的边缘领域和卑微现象之中。福柯的研究就是意图通过照亮"边缘"来突出、凸显"他者",突出疯狂、疾病、犯罪和性等现象的方式来消解西方传统的"中心",从而批判和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主体,揭示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实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熊十力以体用说理气,为理气之辩开出了新境。  相似文献   

17.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9.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