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8年“五一”前后的日子里,工人日报加大了对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报道力度。有的是中宣部等领导机构指定的报道重点,有的则是工人日报的“自选动作”。值得一提的是,工人日报的人物报道,不仅在版面上得到重视,并且在稿件质量上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时代风采”、“劳动者之歌”、“劳模写真”、“走在路上”等有特色的人物专栏,并已经出现了一批对人物报道有兴趣、有水准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
(一)1990年7月份,我去哈尔滨采访“活烈士”李玉安,在巴老县武装部查看到了李玉安当年(1952年)转业时的鉴定,不仅写了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两者篇幅几乎名占一半。当我读到“团结作风差,如,与同志打过一回架”时,在场的武装部长、政委以及几位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番感慨:“听!过去的鉴定写得多么实在。”“人家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敢于写缺点。”“咱们现在的鉴定是成绩一大堆,缺点一带而过。”“还有不少没有缺点的鉴定呢。”从哈尔滨回来,我写的《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很快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可是看李玉…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在宣传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层通讯员,善于采写人物通讯是一个看家本领。去年以来,我以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为素材,先后采写了5篇人物通讯,分别在10多家省、市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采用。成功的实践,使我从中悟出一些“门道”。 用真实道真情。写人物通讯,不论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必须通过深入采访,去发现先进人物内心世界中闪光的东西,去捕捉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细节,用真实道真情,以达到感人的效果。去年6月,我采写的《谱写人生的主旋律——记全国优秀教师赵云峰》通讯,其中第三部分有这样的一段叙述: 只有35岁的他,1990年9月,受尽  相似文献   

4.
一近来年,我国各新闻媒体加大了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人物,有力地推动了两个文明的发展。这些先进典型与以往的同类报道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大多充满人情味,汇歌了先进人物关。D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共患难的血肉之情。有的还突破了传统的报道模式,注重了人物情感生活中的“亲情”因素的挖掘和运用,使我们的先进人物既可敬,又可亲,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并真正奉为楷模。长期以来,我们的先进典型报道固守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模式,习惯于将事业与家庭、爱人之心与亲情割裂开来,对立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台州晚报先后参与了中国(台州)网络音乐节、新台商大会、市“两会”、感动台州十大人物评选、先进典型罗雪华的宣传等重大主题报道。在开展这些重大主题报道中,我们坚持从群众的关注点入手,创新报道形式,实现了“领导满意、读者欢迎”。主动介入重大主题报道是为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活动所进行的战役性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做得如何,直接显示  相似文献   

6.
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主义精神──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的几点体会解放日报编辑部几年来,我们除了积极宣传好中宣部安排的全国先进典型外,结合上海实际,先后采访、报道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九十年代的雷锋”徐虎、工人阶级优秀代表“抓斗大王”包起帆。当代大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连长刘硅.是我军新时期涌现出来的练兵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身上具有“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鲜明时代特色.成为我军今年第一个推向全国的重大典型。《战士报》对刘琏的宣传浓墨重彩。且早于中央媒体启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报道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先进典型宣传.在军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强烈的“刘硅效应”。  相似文献   

8.
去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的两组典型人物——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和武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双双获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今春,该报率先报道的另一组人物典型——“信义兄弟”。又一次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9.
文珊琪 《军事记者》2013,(11):41-42
人物简介张显峰,男,200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现任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主任。通讯、系列报道、评论等作品曾4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5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被中宣部等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入职以来屡次担纲报社重大战役报道,擅长灾难报道和评论。曾先后3次带队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现场采访,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2005年起主笔个人言论专栏《显峰冷言》。2012年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是该奖设立以来新闻工龄最短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10.
黄毅 《视听纵横》2002,(3):73-73
每年的全国两会,既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又是各大媒体新闻战的前哨。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来自基层百姓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新闻联播,今年的两会报道作了重大的创新,新增了一个“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的板块,  相似文献   

11.
许晓楠 《中国记者》2024,(4):123-125
<正>典型人物报道是媒体正面宣传中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人物报道形式。先进典型的事迹,与其所处时代的要求有着极强的相关性。重大主题报道中,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能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起到引导舆论、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作用。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适应融合业态、创新报道话语。  相似文献   

12.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的亲属,向家乡山东省诸城市捐赠了王尽美烈士在"全国双百英模人物"和"山东百名英模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的纪念证书、奖章,以及王尽美烈士长子王乃征在世时搜集  相似文献   

14.
4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报道了许振超如何从一名普通装卸工成长为装卸专家的先进事迹。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报社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好评。作为这篇通讯的执笔者,我感到,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采访,认认真真地写作,原原本本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把时代特点和人物个性写出来,让读者切实感到先进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压力”变成“深入”的动力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中宣部改革典型宣传报道的一次重要尝试。报社领…  相似文献   

15.
<正>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社调研组于2022年7月来到井冈山市神山村采访,推出大型报道《神山村三日》,报道中提及的七位红军无名烈士魂依神山村的故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为回应社会关切,光明日报社联合井冈山报社、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2023年8月5日,首位确认身份的湖南省茶陵县红军烈士黄渭波的后人来到神山村认亲。随着寻亲活动的持续进行,七位红军烈士目前已有两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为推动寻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进行,井冈山报社组织全媒体力量,推出“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系列重大主题报道。2022年8月4日首发,因其关注度高、  相似文献   

16.
刘淑敏 《今传媒》2014,(1):41-42
先进典型人物报道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不变的主题,在我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历经挫折、困顿与迷失,但迄今依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2009年《新疆日报》先进典型人物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更好的报道新疆地区先进典型人物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怀军 《报刊之友》2012,(2):123-124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宣传先进典型,要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8.
党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体,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者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20.
通常企业报认为报道不出什么质量高的新闻,原因在企业范围小,难以出现影响全局、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其实这个理由不大能成立,因为任何一件事、一个人物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狭小范围的。如焦裕禄就生活在一个小县里,可能在穆青没有报道他以前,那个地方的记者也和上述企业报人的看法相似。而相对地说,国家领导人当然是重要新闻人物,可是在他们频频见报的重大活动的报道,真正获奖的新闻作品却为数极少;与雷锋、焦裕禄这些人物报道,一次见报就成传世佳作比较,对后者的报道反而成功率高得多。既然这种“范围论”不成立,企业报人为何常有这种困惑呢?因为事件、人物本身就是身边的现实,是很“平凡”的;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