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逸名 《文化博览》2007,(11):42-43
在深圳,我什么都没有,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名牌学历,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坐机关的日子,在深圳看来什么都不是。那一年,是1995年,房地产最热的时候。在黑龙江还是大雪纷飞的三月,我成了一名售楼小姐。我不会讲白话,英文也说得不太好,而且一点销售经验都没有,只能摸索着慢慢前行,一边努力地背诵着售楼广告的宣传词,一边用心地向同事们学习。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钱包 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她说她小的时候有一次过年得了一点压岁钱,虽然不多,却很珍惜,于是就想有一个钱包来装它们,可是在那种年代,买一个钱包的确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于是母亲决定自己用毛线织。 她自己买来了毛线慢慢地织着。因为不熟,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一个星期才织好。可是当她真正拥有了这样一个钱包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她的压岁钱早就没有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刚好够买了织钱包的毛线…… 这也许就是生活作弄人吧。我想。  相似文献   

3.
和他相识于温暖的阳春三月,在街头一家专门经营水晶玻璃器皿的小店里,我打算买一对土耳其出产的水晶玻璃花瓶,送给将要走入围城的朋友做礼物.一排排的货架,像迷宫一样,我一遍遍地逡巡,最后看中了一对紫色花瓶,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
聚会时,一个朋友戴了一顶帽子,外表上看是非常朴素的帆布帽,脱下来里面却是漂亮的丝绒衬布,金色的.牌子我不知道,但是那一瞬间真的有点惊讶,觉得在普通中庸的外表之下,竟是这样有光彩,会不会是主人性格的写照?不禁对他多看了两眼.而这位仁兄竟将他的帽子捏成一团,满不在乎地塞进背包,等到告别时拿出来戴上,却不见一丝褶皱.真是能屈能伸、本色不改啊.  相似文献   

5.
她是兰心蕙质的女孩子.很多男孩子喜欢她,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不说拒绝,也不说喜欢,淡淡的,对每一个人都一样. 这样一过便是几年.不断有男孩离开,也不断有男孩加入追求的行列,但她的淡漠让男孩们渐渐烦躁,终于离开,最后,她身边只剩下了一个男孩子.  相似文献   

6.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7.
在我做教师和健康护理员双重身份的职业中,我一直工作在许多感染艾滋病毒的孩子们中.同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关系永远是我一生的礼物,尤其是从泰勒那里学到了勇气.  相似文献   

8.
满仓娘是个瞎子.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前她把满仓叫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在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回味不已,在获得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带来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效仿中英文对照的版面形式,旨在通过外国友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中折射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同时,也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细节的伤害     
一位开出租车的朋友,将遗失在车上的钱包还给了失主。钱包里有两万多元!许多人认为他傻,耽搁了几天的出车时间,去报社,请电视台,出招领。钱包递到失主手里,心,却真的凉了。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眼睛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有一次,母亲来看我们演出的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从左边数第六个。”母亲说道。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心     
两年前,邹朝碧创办了私立海达孤儿院。花光了近80万元的所有积蓄。她的父亲从小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创办孤儿院或许与此有着某种情感的关联;而能够用一个母亲的慈善爱心,去慰藉、安抚那些漂泊无依的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牵挂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离家乡100公里以外的城市.父亲早逝,身为长子,每个月他都雷打不动地回老家看望母亲.返乡的车票是用质地较厚的彩色胶纸印刷的。每次,母亲都对他说:“孩子,你的车票挺好看的,送给我吧!”他笑一笑,就把车票送给母亲。晚上,他就睡在母亲的土抗上。后来,母亲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五月     
洗完水池中最后一只碟子,坐在椅上胡思乱想时才记起有日 子没给母亲打电话了。母亲住城南,我在城北,一向懒散的我,来来往往间就靠了那样一根细细的金属线与外界沟通。线的一端是娘家,一端是我的小家。母亲从不给我打电话,一来不是那种善言之人,二来也怕打扰我。她总讲女人关在家里写东西太辛苦。 上次通话大概是一星期前,和父亲随意地聊了文学,又和妹妹历数京城的商厦动态和流行趋势,惟独忘了与母亲讲上两句。其实不忘又能怎样呢?母亲无非说些家长里短不咸不淡的话题,远不如父亲和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心     
16岁那年,我最心烦的事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母亲都会跟在我的身后.我去上学,她跟着,去打球,她跟着,去登山,她也跟着.  相似文献   

16.
写信的母亲     
母亲一向嫌自己的字不好看,不太肯写信。遇有事传达他人,常叫我们代笔。面对信纸,她很是羞涩。但是她会纠正我们的坐姿,要我们握笔时要心诚意正,笔迹应清晰。要求母亲提笔,她会笑着直摇头,指着自己的头说"里面封了水泥",好像在推却一件难为情的事。她是如此怕写信。其实,母亲的字有种纯稚之美,我们的童年笔迹大概就是那样,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又扭捏不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民谚     
春节回家,见到母亲,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瞬间溢满心胸。出嫁为妇,加之在外地工作,一年之中难得有几日呆在母亲身旁。看到母亲76岁了,但依旧身板硬朗,心里便觉得踏实和幸福。吃饭的时候,我端起饭碗就吃,母亲说:"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忘记了?"一句平常的话,倒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红艳艳的桃花开过,红红的桃子成熟之后,当我贪婪地吃着鲜桃,母亲便告诉我:"桃养人,杏  相似文献   

18.
19.
难堪的母亲     
雪小禅 《文化博览》2006,(11):61-62
我常常见到那个老女人。她又老又丑,还脏。她提着个破袋子在我们楼前楼后捡破烂,谁家扔了什么破东西,她总是很快地赶过去,不顾尘土飞扬,不顾肮脏和臭味扑面而来。起初,我很厌恶她,因为,拣破烂的人好像太不顾一切了,几个人一哄而上。另外两个捡破烂的老男人说:"让着她吧,谁让她有个疯闺女呢。  相似文献   

20.
~~沙海里的母亲@张枚同 @邸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