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出王府井大街南口,过东长安街,便到了路易·艾黎的住所。在一坐蓝灰色的楼房前,整齐地平铺着碧绿的芳草。我见到了路易·艾黎。一个84岁的老人,仿佛一坐小山似地移了过来。他五短四粗,鼻高耳大,双颊绯红,白发如雪。在金色的眉毛下,闪烁着浅蓝色的温存的眼光。笑容爽朗而亲切,给人以一种精力弥满的感觉,真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他那双大手,仿佛钳子一般,把我的手紧紧地钳住。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人民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大量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一道积极投身伟大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建设事业,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老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从1927年4月21日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直至1987年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以90高龄谢世,人们至今仍缅怀着他的丰功伟绩. 难忘的一面之交 1985年春夏之交,我在全国对外友协大院见到了路易·艾黎.他握着我的手笑说:"欢迎,欢迎!"我说:"工合,路易!"他马上回答:"工合,小同志!你怎么知道这句新西兰亲朋间的亲切问候语的?"  相似文献   

4.
得到艾老在北京与世长辞的噩耗,山丹培黎图书馆的全体职工悲痛至极,立刻给路易·艾黎治丧办公室发去唁电,对艾老逝世深表哀悼。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对中国农村和山区,特别是对他称为“第二故乡”的山丹怀有特殊感情,对他们的建设更是日夜萦绕心间。艾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在整理档案资料时,偶然翻到了几张老照片,其中有一幅路易·艾黎的照片最醒目,这让我由然而生回想起了这位社会活动家为我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做出卓越成绩的光辉一生。路易·艾黎(RewiAller 1897—1987),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新西兰斯酱林尔德一位农村教师家里。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史学》2013,(11):F0003-F0004
路易·艾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1927年来到中国,1987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长达60年的经历已经成了新西兰的传奇。他在中国人民最苦难的时刻来到中国,为遭受严重剥削的工人奔走呼喊,为贫苦孩子们创办“培黎工艺学校”。抗战时期,他积极参与并发起组织了工业合作社运动,  相似文献   

7.
忆黎丁     
<正>2014年8月14日夜10时,《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朋友发来短信:黎丁先生今日去世了,享年96岁!黎丁是《光明日报》的资深高级编辑、京城著名的老报人。他生前有两个"头衔":中国文化名人活字典;京城冬泳寿星。初识黎丁我和黎丁认识是在1979年。那年春天,我奉命赴北京《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暂借《光明日报》大楼609室办公。有一次,我在大楼底层食堂吃饭,一位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老乡,把我拉到靠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指着对面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你们泉州老乡。  相似文献   

8.
足迹     
《今传媒》2005,(10S):14-14
关于开展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的通知 8月24日,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开展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我国报刊出版的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健康、有序、繁荣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报刊发行竞争日趋激烈,发行秩序混乱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有些都市报、晚报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全国开展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  相似文献   

9.
足迹     
《兰台世界》2014,(Z4):29-30
<正>辽宁省境内的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他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立为首都之地,后又移都辽阳(称为"东京")和沈阳(更名为"盛京"),改国号"大清"。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在这里,就有了后金和清朝形成的太多的史料和文献。如今,辽宁省档案馆便得天独厚的承继了这些珍贵的档案。早在清亡之后,这些档案历经了民国、日伪等时期,曾有国人在此整理翻译出版,如汉译《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为其统治中国的施政需要,到东北各地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并翻译出版,如影印并日译《顺治年间档》、影印清朝《实录》。  相似文献   

10.
足迹     
~~足迹  相似文献   

11.
足迹     
杨延增 《兰台世界》2004,(10):45-45
印满了兰台世界踏遍了山山水水不管寒来暑往风打雨吹一走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开始发如青丝尔后鬓似雪垂回眸串串足迹有血有汗有泪追思往昔征程无怨无悔欣慰足迹不停地直来走去只字片纸便积淀了历史折射出现实昭示着未来五千年文明史便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尽管人生苦短自有后来人永远走下去耕耘着兰台藏经聚典滋润着先进文化熠熠生辉足迹@杨延增  相似文献   

12.
杨木的足迹     
离去不久的80年代,对瘦小精干、刚逾花甲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副主任杨木(原名杨穆俊)来说,是他33年记者生涯中最具“风采”的一页:1980年2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1984年11月,被评为全国一等优秀新闻工作者;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十年里,他还出版了四本著作。然而,沿着杨木的足迹寻访,都是鲜花与荆棘伴生。这位老新闻工作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3.
张亿 《新闻天地》2006,(9):17-19
黎元江,53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广州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市市委常委、广州市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91年,任广州日报社长,时未满40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党报老总。  相似文献   

14.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同志正在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和她这个人一样朴实无华。她的发言打动了同行们的心。她,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她是成功者。她脚下的路,并非平坦、笔直……一九五三年,刚刚十八岁的郭梅尼跨入  相似文献   

15.
文希的足迹     
翁文希先生与世长辞已经3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及其精神载体——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影响着人类生活,永久地留在这个世界上。“文希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装帧艺术家。”这是装帧艺术家郭振华先生对翁文希一生价值的肯评。我作为文希的老同事、老朋友,对这样的评价,深以为然。对于书籍装帧,因为“近墨者黑”的缘  相似文献   

16.
杨木的足迹     
离去不久的80年代,对瘦小精干,刚逾花甲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副主任杨木(原名杨穆俊)来说,是他33年记者生涯中最具“风采”的一页:1980年2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1984年11月,被评为全国一等优秀新闻工作者;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十年里,他还出版了四本著作。然而,沿着杨木的足迹寻访,都是鲜花与荆棘伴  相似文献   

17.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被刺事件引发政局变化,以及这起事件对中东地区造成的巨大冲击,实为不少政治分析家们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18.
19.
驻扎在黎巴嫩南部的联合国部队,28年以来经历了重重困难。以黎冲突的再次爆发,给这支部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