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构成了一幅全息的上海地景图,其所呈现的文化图景和空间政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国族认同、阶级构成和现代性想象,并体现了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地域在这个地缘政治空间中的立场和处境。王安忆1990年以来的底层小说与其说是反映了当代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不如说是在编织着一个以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文化秩序与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历史书写风起云涌。《长恨歌》表面上是一个很应时的作品,实际上它不是怀旧,其中蕴藉了王安忆的“日常”历史观:历史并不是仅由事件构成的,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忍的市民精神之美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生活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式微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3.
上海很早就进入了文学作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反映的是晚明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上海的前传,呈现了上海在开埠之前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书写把上海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部小说的完成可以说阐释了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原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以上海"天香园绣"从闺阁走向民间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乡土时期上海文化的特质,书写了开放、博大、务实的上海精神,丰富了我们对于上海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王安忆描绘出新旧上海不同的情韵风貌,以及上海市民真切细密的生活质地。张爱玲作品中具像化的人物和经验性的情节都表明她的创作一直受着传统小说的影响。王安忆刻意为读者展示出性格模糊的人物群像,追求小说的逻辑性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叛着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张爱玲王安忆从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道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上海景观。  相似文献   

8.
在视觉语言中景别是构成视觉形象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当我们看到屏幕上的任何一个镜头画面时,在最初的视觉过程中,首先认同、感受的是画面景别的形式,然后才会从镜头画面效果外在的景别形式,进入到对镜头画面内容、结构、造型元素以及画面效果的认同、感受、分析和理解。景别的选择也是创作者思维活动的最主要表现。景别中一个很有艺术创造力的景别是特写,它具有一些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运用到电视新闻编辑中,本文作了浅显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力图通过回忆将旧上海拉回人们的视野,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旧上海的物质存在和精致细腻的生活情趣的迷恋.王安忆并非旧上海的亲历者,她对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的追忆,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希望籍此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是为了增加自己应对未来的定力.  相似文献   

10.
在俄语学习的过程中,俄语单词的记忆和掌握对于俄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基于此,从动词构词和语义入手,在语音、语义层面上对动词记忆的制约因素,原生词构成动词的形式和前缀对构成动词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期解决动词记忆和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在《长恨歌》这部小说里,用很多的文字来叙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这实质上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在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上的文学性补充说明,从而还原一个私人的、世俗的、日常的城市历史。她用一种个人化的手法来解构历史和城市这些宏大的叙事。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一个创作丰富、历久弥新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总是飘逸着女性的温情,却难见男性昂扬的风姿。文章结合王安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着力从文本中对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作一简单的归类,并从当时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中分析作者创作之因。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特征表现为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而王安忆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她的童年体验、孤独体验对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迥异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热衷性别意识的书写,当代作家王安忆对男女两性关系一以贯之的关注和思考使她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一种"陛别超越"的阶段."超性别书写"在其创作中的演进过程以及作者独特写作理念的传达,显出自身超越个人感性与个别存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7.
“孤独”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情结。在她看来,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流浪与飘流的群体,人生在根本上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本文从“孤独”这一视角论述了王安忆对人的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存本质的追问。透过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与审视,寄托了王安忆对人生之谜、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执著探寻与叩问,从根本上服务于她试图拯救人类于生存困境并在精神上实现救赎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小说中,许多人物对外无力抗争,于是将矛头指向内部,发泄怨气,产生了严重的窝里老、窝里斗现象。在艰难环境中,不去尽心呵护温情,同渡难关,而是将折磨他人和自己作为生存的精神支撑,最后两败俱伤。这严重破坏了融洽的氛围,摧毁了真挚的情感依靠,心灵的沟通更无从谈起。国人的这一人性弱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的出版、获奖、改编曾在文艺界引起一次次轰动和争议,但也为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当家作主”的诉求应当是人类普遍追求人生归宿的理想,上海城的人们也不例外,从城市文化理想的视角来看,小说更多地着眼于这个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命支撑,王琦瑶用她的行动,王安忆用她的文字,两个女人用两道不同的轨迹,画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上海人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20.
依托对"故事"与"诗"的固守和兼容,王安忆构筑了自己的小说艺术,而通过"故事与诗的交汇",王安忆更部分地实现了其"现代"而"古典"、"艺术"而"通俗"的小说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