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骚》是屈原的名篇,其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伦、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钱慕逸 《文教资料》2013,(35):21-22
《庄子》《离骚》同为楚文化影响下的浪漫主义著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思想内核和表现体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通过对《庄》《骚》的比较,我们能够对先秦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而这样的比较对于作品本身的解读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有些学者仅从扬雄的道家思想或爱屈原的角度分析<反离骚>,须商榷.实际上,扬雄把人的行为目的和方法分开,对屈原行为方法不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应绝对不从俗,不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识"时".此外,他又赞扬屈原爱国之情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些观点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拓展了空间,体现了扬雄思想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5.
《离骚》具有故事美:故事情节完整;线索十大转折,造成转折的因素众多;故事内容反映楚国的现实,艺术表现上浪漫而神奇,全诗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审美的典范。诗中屈原追求美政,以身殉志;修养美德,九死未悔;以香草、美人、神话比兴,突显审美。屈原之求美,志坚情深;《离骚》之审美,意蕴丰厚。今人涵泳其中,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1.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2.
尹光明  周莉 《学语文》2002,(1):36-37
古往今来,写失意表怨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却以《离骚》感人最深,影响最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在表现自己的感情时像大海的波涛波澜起伏,震憾人心。诗的第一段,从开头到“乘骐骥以驰骋、来吾道夫先路”。这时诗人的情感处于高昂期。诗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诗人的情感仍处在波动之中。诗人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出身:他是“帝高阳之苗裔”,且出生在一个良辰吉日,并根据出生时辰起一个“嘉名”。这样一个出身高贵且出生在良辰吉日的人,命运应该是不错的了,怎么会有忧愁呢?诗人的忧愁来自于他强烈的入世思想。在诗人看来,人的价值不能只是出身的高贵和个人修养与才能,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内美”与“修能”,而应“兼善天下”,把个人献身于社会,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于社会。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由于有这样一个愿望,诗人便有了忧患意识——“恐美人迟暮”——害怕自己即将老去,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希望趁着年轻,帮助楚王治理国家,“抚壮而弃秽,乘骐骥以驰骋”,改革形状,称霸天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 ,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离骚》中,"骐骥"一词仅一见,屈原用于自喻,用法同后面的"鸷鸟";"擥木根以结茝兮"中的"以",是表并列意义的连词,用法相当于"而"。此句与后面三句合起来,表示六个相互独立的动作;"告余以不好"中的"告",即告诉、告知,"不好"是名词性短语,作"告"的宾语;"莫好修"中的"莫",不是疑词,而是副词,义为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我们认为《离骚》中"成言"的意思是"约定";"芳草"的"草"很可能原作"卉";"故宇"不一定是"故宅"之误。  相似文献   

16.
魏敏 《甘肃教育》2021,(3):166-16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离骚》是两大艺术瑰宝。《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则始于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对二者做过比较,结论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汉代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上,两汉思想是有差异的,经历了汉初的以道家思想为主,中期的儒道互补,再到汉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的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表现在对屈原《离骚》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18.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19.
谷明华 《甘肃教育》2002,(12):24-24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写于屈原晚年,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高中课本节选的是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52句。由于《离骚》产生年代较远,大量运用楚语,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篇幅较长,又是诗人遭到放逐,政治理想难以施展的情形下而作,对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在教这首节选诗时.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静 《考试周刊》2012,(65):11-12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