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即大学竞技体育起始于1986年,对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与单纯的追求锦标主义,使其体现为社会本位的“工具化”与中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相悖,出现大学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竞技化”倾向,没有发挥大学体育培养健康与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功能。大学竞技体育目前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核,它还需要历史的积淀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回归“人文性”,才能弥补大学体育在其发展中出现的“人文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中,日益尖锐的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问题给我们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思考.通过梳理、辨析中国竞技体育国家主义的体现以及全球主义的历史趋势,提出了竞技体育全球主义呈现的历史必然性和竞技体育国家主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最后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未来走向做出分析,即放眼全球突破主权国家的视野,使中国竞技体育的服务对象转向全人类.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社会三大变革与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看体育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0世纪社会三大变革回顾我国竞技体育的进程: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倡导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建立新政权,使人民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对繁荣教育、文化,竞技体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2,毛泽东新民主义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经济体制,它是以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部队体育体制的延伸和借鉴或效仿前苏联体育管理的体制而开展体育运动的。这一时期竞技体育为后期进入世界体育强国奠定了基础;3,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改变阻碍社会生产力旧的体制的伟大变革掀起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依据2010年远景纲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论述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近代中国人体育观念变迁这一历史问题上。研究认为:近代中国人最初对西洋体操的接受,首先出于强兵的需要,后来发展到强种、强国的要求。这一作为中国近代早期体育发展主流的观念,大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受到挑战。随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向体育是竞技、是娱乐、是健身的观念转变,并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这一认识过程,确立起较为成熟的近代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体育在中国良性发展的同时,作为本土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面对竞技体育蓬勃发展时所作的自身改变,这种改变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在对比竞技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当代发展的同时,文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走进学校体育课堂;借鉴个别优先体育项目的经验;注重理论研究;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6.
竞技体育解读与“竞技体育强国”探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目标的对策,通过深刻剖析竞技体育,揭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运动成绩水平,首先取决于其运动人口的数量”的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运动人口严重不足”是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体教结合”源自假问题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剖析,论证我国微观举国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变革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上海竞技体育历史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鸦片战争开始 ,从竞技体育队伍的起源、初步发展以及解放后的正式形成、文化革命时的沉沦、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等 ,对上海市竞技体育的历史 ,包括人物、设施、投入等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系统研究和论述 ,以期从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映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程 ,旨在提高上海和中国整体竞技体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郝勤 《体育学刊》2004,11(2):5-8
政府的介入改变了体育的历史,对近现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政府介入体育是近代工业革命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导致体育由一种民间与个人的自发行为变为带强制性的国家行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与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市场成熟,政府淡出对体育的直接管理,降低介入深度将是一个大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主要还是要探讨政府为主导的“举国体制”与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之间的平衡问题,最终则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中国体育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发展过多依靠政府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肖林鹏  杨志勇 《体育学刊》2003,10(2):135-136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竞技体育发展观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赶超”发展观,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观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和谐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  陈中林 《体育学刊》2007,14(2):41-44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中孕育着内在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4个方面: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国际社会关系的和谐。但现实中,对这一和谐精神破坏与背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金钱利益导致物欲横流,生态环境失衡引发竞技体育可持性发展的危机,暴力行为侵入体育圣地,强权政治将竞技体育作为扩大影响力的工具。种种阴影侵蚀着现代竞技体育和谐理念的根基,但在崇高的竞技体育精神的指引下,人们以各种方式呼唤现代竞技体育“和谐家园”的回归和“绿色体育”蓬勃兴起,以期在竞技运动中实现体育全面的教育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西方体育精神的完善和补充,都有助于现代竞技体育和谐内涵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分支,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尽快适应当代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较为有代表性项目的竞技特点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竞技特点规律,为传统体育项目竞技化发展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与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体育是古代体育与现、当代体育的交接点,是中国体育现代进程的的重要阶段。当前对中国近代体育史的研究缺乏创新,制约了学科理论的发展及其研究价值的提升。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社会史、历史社会学的研究特点引入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它为现时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应付史学危机指明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由《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7月6-8日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会议涵盖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与体育治理问题,新时代体育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推进全民健身活动问题,新时代国际体育科学交流与合作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等相关议题,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与发展进程中的系列论点,进一步加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争鸣与批判,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话语体系,进而促进我国体育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传播学术、培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涵养学术道德为宗旨的体育科技期刊,是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双一流”战略为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科技期刊应认清自身在“双一流”战略中的责任使命,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与引领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建议:在理念上,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准利益结合点,完善学科团队办刊制度;在内容上,依托体育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凝心聚力办好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在技术上,归口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统一指导,不断推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管理上,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深入推进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30年中国体育强国的内涵、特征、判断标准、实现路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强国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在体育强国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体育强国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加强体育强国的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讨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体育思想能够从中得到诠释。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塑造完整人性的一种思想期待,体育具有对生命拯疗的历史意义,并从中彰显出生命存在的现实性,以及人之为人存在的主体性。在人性的两端,"文明"在于"精神"的富足,"野蛮"在于"体魄"的强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在文明社会中,通过体育创设出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途径。在百余年的历史时空中,毛泽东与习近平两位伟人均重视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中国智慧"的彰显与延续。在新时代,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活至上的价值理念,需要充分认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含义,并与"以人民为中心""生命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进行思想黏连,从而建立体育思想论证的主题与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