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顾静 《考试周刊》2013,(80):192-192
养成教育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大热点。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其一生。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不仅包括培养,而且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反思现行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有必要对小学德育内容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我国的小学德育使用的是大德育的概念,众多的德育内容成为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坚持儿童主体的原则,回归儿童的生活,以“尊重”“责任”作为小学德育的基本点,是实现小学德育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激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德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一个价值引领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的过程,家庭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一致.为了在实践中破解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难题,探索学前儿童可感、可知、可体验、促成长的家庭德育实践模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德育与普通儿童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德育内容都是相同的,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从七八岁的小学生到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从普通学生到特殊学生都学习相同的内容。显然,这种内容上不分层次、任务不分阶段的道德教育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儿童家庭德育特点分析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  相似文献   

7.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苗苗 《中国教师》2009,(11):13-14
<正>为提升德育的质量和解决德育所面临的困惑,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更高境界的德育模式被提出,以帮助"天生哲学家"——儿童更自主地建构自身的品德系统。契合欣赏型德育模式,杨红樱的作品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在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中,良好德育意识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之一,德育意识的养成,表现为儿童积极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价值观的导向等方面的内容。儿童剪纸艺术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其注重体验、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特点而深受学生喜爱,深受教师欢迎。当前,在儿童剪纸艺术教学中存在着观念守旧、方式单一和内容机械等问题。需要引起教师重视,教育者也只有通过积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才能真正发挥剪纸艺术教学在培育儿童良好德育意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活形态的道德是一个整体,而作为生命存在的受教育对象——儿童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当作为整体而存在,但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被肢解和割裂了。学校德育的碎片化致使学校德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德育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境,通过树立"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观念,探索构建"整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儿童未来肩负民族复兴大任,要有大爱大德大情怀,这是对中国大格局君子人格传统的现代召唤。大格局人格包含超越“小我”的远大志向、以公共福祉为落点的责任担当,以及将普遍善优先于特殊利益的价值立场。新时代儿童培育要从目标入手,明确将大格局人格作为时代新人培育的德育目标,以儿童生活为起点,将自我—家庭—社会—国家—天下逐渐扩展的五级价值秩序作为德育教材编写的伦理逻辑,将大格局人格养成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以儿童动态道德地图的形成作为德育教学与评价的显性指标,推动儿童实现生活意义的大格局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浅析,接着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最后对德育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3~6岁是幼儿品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阶段。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紧紧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全面深化学前教育工作基本要求,将德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遵循体验式教学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儿童本位,体验式教学强调习得性知识与能力发展之间的结合,借助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保障良好的德育组织效果。本文主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实践与运用,通过分析德育现状,归纳了幼儿园德育内容抽象、方法单一、过程僵化的问题。基于此,从直观感受、实践参与、凸显主体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幼儿园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不应是学校通过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对学生的灌输和改造,而应是生与生、师与生间的自由交往、和谐共存。小学伙伴德育,旨在通过伙伴关系展开儿童的道德学习,让儿童能在朋辈文化中相互帮助、彼此影响、共同进步,并且将这种伙伴关系延展到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改造现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生活,以形成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广阔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81):175-176
童话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作为童话最重要部分的童话精神体现为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和游戏的精神。童话精神是儿童德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体现为童话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其德育功能体现为童话的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乐记》是二千多年来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论丈从《乐记》审美情感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入手,探讨其对当今儿童钢琴启蒙教育的启示,儿童钢琴启蒙教育可借鉴乐教功能,强调树立声音及审美情感的培养,并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儿童在学钢琴的同时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9.
构建校本化的"生态德育"是真正能立足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德育方式。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德育提升的校园文化、融德育于班集体建设的"生活化"体验、家校合一培育可能是生态德育校本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社会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迅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嬗变。伴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儿童群体明显地分化为留守儿童群体、流动儿童群体和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农村儿童三种类型,他们各自的具体处境不同,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农村儿童是农村德育的研究对象,农村儿童群体的分化急需农村德育模式的创新,相应地,可以构建留守儿童心灵关怀德育模式、城乡儿童相互融合德育模式和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模式以致力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