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王国维在评论小说时便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3.
蛰伏八年,麦家携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回归大众视野,小说摹写了英雄上校与普通少年“我”的命运浮沉与精神向度。浙江山村承载并演绎着人物的传奇故事,也蔓延着危难与悲剧,展现了人物的存在之困和精神之殇;诱发悲剧的缘由是人性暗面滋生人言可畏、“他人即地狱”以及深刻的负疚感;小说不限于探寻“病因”,同时也为其寻获疗救的“药方”:设置救赎机制,建构人物“心灵乌托邦”。小说暗含了绝望与希望的辩证关系,并探索绝望之后的希望,传递着“文学是人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这一名妓的悲剧荡气回肠,数百年来令人扼腕,亦令人深思。《诗经.卫风.氓》中说"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而正是杜十娘的"耽",才引起其悲剧的发生,最终酿成千古之恨。文章通过对明代社会背景和小说一些细节的分析,推断出造成花魁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时代制度害人,二是杜十娘识人不深,三是李甲缺陷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庞杰 《学语文》2014,(5):51-52
麻文琦在《悲剧原型研究》中说过:"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悲哀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文学。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歌便弥漫着浓厚的悲伤情绪,这种情愫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承载:怜悯生民百姓,慨叹自己仕途,以及怀念感慨他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小说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该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时代,凡是与文字相关的场域,充斥的都是讲故事的人。但真正的小说不仅是讲故事,更非臣服于经验的统治,而是要回到“孤独的个人”,重建自己伟大的“文学抱负”,使之连接上小说的核心精神:存在感,复杂性,创造的激情。这也可视为是对先锋文学精神的传承,因为先锋既是一种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抱负”。2004年的中国小说潜藏着这样一些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中的"神秘"谱系相当浩瀚,其中古典"神秘"小说学系统有些薄弱,古典"神秘"诗学系统却相当发达,现当代"神秘"小说学系统曾一度遭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扼杀,现当代"神秘"诗学系统却内在地继承了古典"神秘"的精神而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在中国文学"神秘"谱系中,时常伴有"神圣"因子的渗透与萌芽。  相似文献   

9.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7):87-89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中最基本的创作倾向和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最大的特色是他的悲剧艺术性。他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创作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等特点。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发轫,创现代小说之特色,集现代小说之大成,对“五四”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发展有着巨大的领潮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凡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3.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具有强烈的悲剧特征,展示催人奋进的悲壮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悲剧情怀是原始神话的主色调。中国原始的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悲剧和人与社会的悲剧;悲剧神话大都体现出伦理道德特征,不屈不挠的意志、前仆后继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悲剧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时候表现为非对抗性,具有舒缓的性质与状态。应该看到生活中大智大勇、大善大美的英雄遭受毁灭的悲剧,也应该看到不公平、不合理、不理想、不完美带给普通人的摧残、打击与伤害,这或许是更普通的“平常的”悲剧。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等小说思潮中出现的众多的“被污辱与被损害者”、“无辜者”的悲剧形象,在冲突的性质、美感特征、价值形态等方面都同“十七年”文学中和新时期文学初期出现的悲剧英雄标示出明显的不同。“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批特殊的形象群体。他们不仅在性格特征上自有相似性,而且在美感形态上也自成一体而且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被认为是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模仿,也被人戏称为"无根"的文学。笔者通过对马原和余华两位作家的分析得出,先锋小说的非理性成分,即包含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因素,又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祥林嫂的悲剧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精神悲剧。祥林嫂处在人、神、鬼的重重包围之中,四面都是鬼魅一般的“吃人”者.而她是孤苦伶仃的一个妇女。为了生存,她处处表现着隐忍,到了忍无可忍,而终于求助于神。最后神的灵验也失效——捐了门槛以后,仍然不能解除精神上的恐惧。至此,她精神轰塌,痛苦不堪地死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 ,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 ,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 ,“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建国以后的悲剧研究 ,尤其是近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有”派则出尽了风头。如余秋雨、谢柏梁、曾庆元、张法等 ,都纷纷为中国悲剧摇旗呐喊。但问题的争论并无最后结果 ,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悲剧、悲剧意识 ,也未取得一致认识 ,而是人言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来有“刑始于兵”的说法。如《辽史·刑法志》说:“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鸿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蜂有螫,自卫而已。”《隋书·刑法志》说:“刑者,甲兵焉。”征之古籍,上述说法皆有所本。《国语·晋语六》说:“夫战,刑也。”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小说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该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