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庆幸,与书山结伴廿八年,图书馆铭记着我的业绩和年华,我自豪,当学海中普通一员,平凡的岗位倾注了我执着的心愿。面对世俗的偏见,图书馆是老弱病戏收养所……我不再分辩,铁一般的事实将击碎诽语流言。没有人愿去做管理图书这一乎凡的工作,人类将退化为猴一子,没有图书馆文明发展会延缓数千年,事业的船,只能搁浅在时代的岸边。我的工作貌似简单,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桩桩件件与伟大事业紧紧相连互我用汗水润浸无垠的心田,采购,把知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我用双手写下无形的诗行。一李偏,才巴无序的狂浪调成有序的清泉。情阅,捧给读者一个又…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首歌颂劳动的诗篇,一幅欢乐生活的画面——通讯《今夜是除夕》,向我们描绘了首都除夕夜的一角,展示了人们优美的心灵。在万家欢乐的时刻,在传统的团圓节日里,记者把目光注视到这些在各自不同岗位上,干着平凡工作的普普通通的人们,让读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点,感到在我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4.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张军 《记者摇篮》2006,(5):39-39
2005年8月30日,生存了1992天的《南方体育》在出完他们最后一期报纸之后,和读者说再见了。《南方体育》的总编这样说:“我奉劝他们及早跳出做资讯供应商的模式,而是向做观点的供应商和生活方式的供应商转变。因为互联网的冲击,人们或许觉得资讯的方式已经太多太快,作为专业体育报纸,要避开这些。”《南方体育》的解体是新闻界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它的解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的新闻报道领域的一些变化。大众传播是一个传者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这是客观需要的存在。新闻报道的传播从总体…  相似文献   

6.
读者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军报三版刊登的加框新闻,大都是一事一报式的新闻,即一篇报道只报道一件新闻事实,这种新闻写起来好写,编起来好编,安排版面也决当,可谓是一路开“绿灯”。见报后读者也喜欢看。为什么这种新闻如此受欢迎?首先,它符合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次,它篇幅短小,一事一报,一般不会超过800字;第三,它通篇都用事实说话。可是,从自然来稿情况看,这种新闻却很少见到,有些新闻虽然见报了,也是编者从众多事例中挑选出来的。一事一报写新闻,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就行。可为什么这样好写…  相似文献   

7.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抱怨:“我们那‘小天地’里新闻少,无啥可写,比不上专业记者,他们全国各地都可以采访。”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说,这些抱怨又有片面性。应该说,大部分新闻是出在基层的。关键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能不能把握火候,有没有新闻敏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报纸发了某一条新闻,自己看到了,才恍然大悟:“这件事我们这里也有啊。”于是,便后悔一番;或步人后尘,可是稿子寄出后却是石沉大海。这种现象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离开了事实就没有新闻,而事实来源于生活,事实离不开基层。这里试举一例:《河南农民报》刊登  相似文献   

8.
(三等奖)你只看到我的碌碌,却没看到我的作为,你有你的轰轰烈烈,我有我的平平凡凡。你可以轻视我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会用饱满的热情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档案工作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挫折和无奈,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做的漂亮!我是档案人,我为自己代言!档存千古悠悠事,案放百家浩浩书。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叱咤风云,我们是平凡而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但,人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不一定要伟大,却一定要崇高,我们档案人用平凡的方式、无声的语言生动的阐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美国读者都习惯在早晨七点以前收到早报,下午五点看到晚报。在一个人口2亿多的国家里,每天把6,200多万份报纸按时送到分散在各地的读者手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美国报纸的发行部门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他们使用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报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把写小说看作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当然是没有根据的。文学史上记载了不少作家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写出一部小说的事。可是,眼下读发表在报刊上的某些所谓小说,可以想象,这些作者大概只要做一个“白日梦”。随后坐下来,把故事从头到尾记录下来,就算是小说了,没有哲学的、历史的思考,不必查找任何资料,不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好像小说根本就无须有什么学识。但是,优秀的作家,一定以他丰富  相似文献   

11.
身患脑血栓,却勇于跳进冰窟窿救出两个孩子的汤秉贵;82岁的老母亲李淑芳做57岁病儿子的拐杖,相互依偎着走过人生路;连一万元现金都没拿过的保洁员初秀英,在捡到10万元现金后如数奉还,并把1万元的筹谢金捐给灾区;为了让孩子每天上学,摆渡教师王勇义务接送学生过河上学20年……这些草根类的平凡人物,如今越来越多地登上了媒体,成为新闻的主人公,他们也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迹征服了读者和观众。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说把新闻报道和宣传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再申述一下我的理由和认识。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说西方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说新闻只应当如实地报道事实,记者不应当发表意见,不应当议论。发表意见、议论,是社论的事,是专栏文章的事,不是新闻报道的事。他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理由,说是我这个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  相似文献   

13.
"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听众和观众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第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事实是新闻的基本内容,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第二,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不仅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且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第三,事  相似文献   

14.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15.
丁士群从到报社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昼夜颠倒的校对工。39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改变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与常人颠倒的工作、生活方式,以至于报社中许多人工作多年,只听说过丁士群其人,而没有见到他长什么样。如果问问他的家人是否习惯丁士群这种昼伏夜出的生活,他们会平淡一笑,然后答复你“他就是这样一辈子了,我们习惯了”。而39年夜班新闻校检的经历,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妻子、儿女要和丁士群一道为新闻事业做出不为人知的奉献;对于北京日报社,他就象一面旗帜,令所有私欲和贫婪都黯然失色。 选择与差错打交道,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这些差错不仅表现在一般错字、别字、颠倒字、常识性差错,题文不相符、文章逻辑混乱,还表现在事实的真实性和政策性等诸多方面。做一个好的新闻校检人员,就应把这些“防不胜防”的差错全部消灭在出报之前。  相似文献   

16.
编辑改稿,大体说来是做三件事:订正事实,政治把关,文字修饰。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编辑好比守门员》,着重讨论了订正事实、政治把关方面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做好文字修饰工作。总得添点光彩本文用“美容师”作标题,并非因为这是个时髦的行当和名词,而是因为这个比喻较为贴切。试想,如果把编辑比作理发师,那就又像又不像。  相似文献   

17.
商人也温情     
本书是从日本四大财阀的发迹起家说起的,时间跨度四百年。这些丰富而有趣的历史故事中,读者看到的事实是日本人是一个善于学习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他们对新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地接受,而是结合了实际改良并灵活运用。他们能从儒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要报道老百姓最关心的事。那么老百姓最关心啥?无外乎家事、国事、天下事。因此报纸要做的就是把这三件事告诉他们。作为《衡水日报》时事新闻版《新闻天下》的编辑,每天要面对新华社播发的大量新闻稿件,如何进行选择、整合、归纳、提炼,然后把好的内容,运用好的形式,组织好的版面奉献给读者是我每天工作的头等大事。对于编辑新华社电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代表作:《山西着力把原煤转化为洁净燃料》(2001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反响:次日,省报及省电视台在头条转载和播出。省委书记田成平约见记者时讲:“一件事反映了山西的全局,一篇稿子帮助我们概括和提炼了我们要做的事,没有空话、套话,实实在在”。刘振华省长讲:“这样的东西能这样写,这样发,使我们觉得人民日报离实际工作越来越近了,对经济建设的关注越来越具体了。”  相似文献   

20.
不值得     
有时候,我们的话语里最危险的一句话是用“不值得”三个字开始的。 我们常常发现能用的时问不多。可要做的事却不少,我们会说:“只剩下半个钟头,不值得做这件事。”“不值得”三个字的确很危险,因为这等于说,把整个半小时浪费了。把这些浪费的半小时加起来,如果按照一个礼拜做5天,每天浪费半小时计算,一年加起来就有130个小时,等于16个工作日全没有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