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隐喻的研究内容已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拓展至篇章层面。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对文学篇章的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隐喻来构建整体篇章话语。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内心抽象的情感和深刻哲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以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语料,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效应这三方面阐释概念隐喻对诗歌篇章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苏轼诗词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是如何运用到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意境美与形象美,以期使读者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欣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同时能用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去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料库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朝综合性方向发展,文化是近年来隐喻研究的重点。利用在线语料库和隐喻识别,将李白诗歌里的常见隐喻意象与雪莱诗歌里的常见隐喻意象进行比较,发现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里常见意象由于文化背景而表现不一样,但都描述出多彩大自然,呈现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关系,从而激发出诗人奇特瑰丽的隐喻意象和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5.
关于隐喻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通常是将其作为诗学及修辞学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认识则不但是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形式具有直接影响,将其认为城市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英语语法及词汇学习中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则基于英语隐喻出发,探讨其语言学结构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中外诗歌永恒的话题之一,吸引大量的忠实读者。就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八百多首抒情诗来说,其中爱情诗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文章尝试从认知角度解读裴多菲早中期七首爱情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从而得到启发,进一步丰富英语诗歌的爱情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孙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116-117,120
诗歌本身就是隐喻的,诗性隐喻借助隐喻意象来传情达意,使中英古典诗词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与美感。而对于中英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各种隐喻感官意象和时空意象的解析与品读,更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去解读诗词的灵性与精髓。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的高速更新与广泛运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流行语的形成与表达中也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用存在链隐喻理解分析指代"人"的流行语的表达、构成及效果,发现存在链隐喻在代"人"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从低等级始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和从高等级始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并探析出其隐喻的构成模式主要为新词中的"修饰语+主体"与旧词中的语义泛化;其表达效果则在于隐喻赋予了流行语更形象的表达与更广泛的语用功能,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普遍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1.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借助LOB语料库和LCMC语料库,探讨英汉语言在"红"色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对比研究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现象,并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13.
<诗经>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性隐喻,经过认真的挖掘与解读,原始的健康而粗野的原始态在"礼"的约束下若隐若现,美丽的词藻背后又不乏真挚的爱情的流露,<诗经>堪称是中国性爱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于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照平凡世界,化腐朽为神奇,将世间万物都纳入其诗中,诗歌意象广泛,充分体现了第三代这一群体的尴尬和挣扎。在诗歌形式及语言方面,大胆创新,极大扩充了诗歌表现力。本文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于坚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郭沫若《女神》中的《凤凰涅槃》和郭沫若使用这些隐喻的用意,认为隐喻在诗歌语篇连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为工具,对汉语中"足"族词中以"足"为构词语素组成的词、惯用语以及成语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解释,从而揭示其词义的隐喻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希拉里的两篇演讲进行概念隐喻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希拉里在演讲中交替运用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种形式。希拉里更经常使用战争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这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中希拉里继续沿袭"多是向上""高地位是向上""好是向上,坏是向下"等概念隐喻形式。概念隐喻运用到演讲中加深了听众对内容的理解,便于希拉里向美国民众传递其政策措施主张,提高民众对其的信任度,有效作用于其竞选总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对电影《空房间》进行解析,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工作机制,帮助深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解读导演如何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思考爱与暴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