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算式”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乘法”第5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利用计算器来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如奇妙的宝塔、神奇的142857等)。这些问题的重点不是进行计算,而是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发现有趣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原来(第三版)的教材与2014年新出的教材(第四版)安排在同一个地方,都是在学完“计算器”后,接着学习的一个内容。这是因为:在探究“有趣的算式”的过程中,有大量繁复的计算,只有使用计算器,才有探究的必要与意义。否则,单纯的计算,就把“有趣”变成了“无趣”。  相似文献   

3.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更让他们收获了"规律的探究有规律可循"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4.
“有趣的算式”如下: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1=24×21,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吗?以上是现行人教版《数学》第七册P65关于“有趣的算式”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参考答案,仅在P75上有一句提示语:“(教材)第65页下面的有趣的算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按照教材上“等积变形”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反复地尝试、验证,例如,12×64=12×4×16=48×16;18×24=18×2×12=36×12等,虽是等积变形,…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P63练习一十八第4题是“写出奇妙的得数”,第七册P47练习十四第4题是“有趣的练习”。我们在教学这两道题时,可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出规律,得出一串算式系列。列出这一算式系列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学认为乘法算式是枯燥乏味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有些乘法算式是非常有趣,非常奇妙的。不信,咱们就一起看看下面这些有趣的乘法算式吧。一、关于"缺8数"的乘法算式12345679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是1~9,但是缺少8,这些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被称为"缺8数"。把"缺8数"分别与9的1~9  相似文献   

7.
徐影梅  陈喻 《贵州教育》2009,(24):25-27
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增强自主探索规律的自觉意识,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材体系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用计算器计算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相似文献   

9.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下面是笔者对第100-101页的内容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一、第一次试教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1)认识计算器。  相似文献   

10.
正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商不变的规律"正式编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以期在提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发现乘、除运算中所包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初步应用所学规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感受及体验规律学习的实际价值。但谈到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素材时(如图1),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以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习题为例,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革解题教学,使其充分体现数学的魅力,谈点看法。[案例一]你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142857×1+857142=摇142857×2+714285=142857×3+571428=142857×4+428571=142857×5+285714=142857×6+142857=一般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各算式中数字的特征并用计算器计算,得出六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999999)就完事了。[适当开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向思考,认真比较。发现下列规律:1.六道算式第一加数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42857,另一个因数依次为1、2、3、4、5、6;第二加数都是由1…  相似文献   

12.
"狗狗"是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的谐音。它不仅搜索速度快,内容全,而且功能还不少!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小窍门。小窍门一:计算器Google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内置计算器,我们只需在搜索字段中输入算式,按一下回车键就可以了。这个计算器可以用来做所有简单的计算、一些复杂的科学计算和单位换算,还提供各种物理常数。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输入计算符号的时候,乘号是"*",除号是"/",千万别忘了哦!  相似文献   

13.
<正>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  相似文献   

14.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课标教材"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内容时,我选择了6道题让学生辨析怎样的题该用计算器计算,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地使用计算器,以防止出现盲从计算器的倾向.学生对计算器有了初步认识,并用计算器解决了3道复杂的计算题后,都一致认同用计算器计算又迅速又准确.在他们即将对计算  相似文献   

15.
《计算器帮你忙》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计算器运用。笔者在备课时感到,该节教学若单纯练习教材上的内容,即用计算器计算20多个算式,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则是将学习的具体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1页例题1、2以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探索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部分“探索规律”的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乘除法运算的一些规律。乘除法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数...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100~101页.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从中发现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  相似文献   

18.
使用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而运用笔算则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所以学生喜爱计算器不难理解.如果教师一味明令禁止,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宜"疏"不宜"堵",与其限制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不如引导学生对笔算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笔算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黄芳 《江西教育》2010,(1):69-7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教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数的快速计算方法,我们可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如教多位数乘以 11的巧算时,先出示下面几个算式: 72× 11, 38× 11, 254× 11, 9876× 11。学生如果用笔算,不仅厌烦,而且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可让学生借助计算器快速算出结果。然后,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如下面的图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乘数与积的关系。   不难看出,积的规律是:“最高位与末位数字一般不变,中间依次添上每相邻两数字的和,但满十进一”,即“头尾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找到规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