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2.
《容美记游》是清代戏曲作家顾彩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写作的。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顾彩闻吡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蒋玉渊“极道容美山水之秀,主人之贤”,便欲往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顾彩因孔尚任与枝江县令孔振兹的关系到了湖北枝江,并得知孔尚任所作之《桃花扇传奇》“传扬容美”,“女优恒演”,便  相似文献   

3.
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之说,似已成定论。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是因为发现了孔尚任的有关自述前后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引》(以下简称《小引》),其中说: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桃花扇》卷首《本末》收录此剧创作经过、舞台演出史料颇多。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少司农田纶霞先生来京,每见必握手索览。予不得已,乃挑灯填词,以塞其求;凡三易稿而书成,盖己卯之六月也。很明确,《桃花扇》之所以能于康熙三十  相似文献   

7.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完成的。这部伟大的剧作,由于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小识》、《本末》中,将写作和流传的最初情况作了记载,他说:“《桃花扇》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  相似文献   

9.
孔尚任的《桃花扇》用一把扇子来引针密线,穿插剧情,写出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和南明一代“兴亡之感”。在历史现实中,真的有这把“桃花扇”吗?笔者通过对几则有关“桃花扇”真迹的诗文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认为“桃花扇”真迹一直存放在商丘陈氏家族中,曾为陈宗石、陈履平、陈濂、陈坛、陈振斋、陈重、陈实铭等人递藏。它虽然时隐时现,但传存脉络有序,递藏痕迹清晰,它客观地存在于历史现实中。  相似文献   

10.
孔尚任(公元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子。出身于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读书识礼之士,这对孔尚任的教育很有影响。孔尚任所生的时代,正是南明王朝灭亡的第三年。其时清王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正猖獗地施行,因而各地区的反满情绪和斗争的行动,穷出不迭。例如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就曾是一个反清人物。因为他父亲是“养亲不仕”而又慕朱家、郭解为人的人(见《阀里文献考》),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是描写南明兴亡的历史悲剧。经历两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问题成堆,危机四伏,政治上经济上都面临崩溃。作者孔尚任(1648-1718)早年避乱于石门山中,他从族兄那里听到秦淮著名歌妓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很想利用这些素材写成一出戏。公元1684年,适逢康熙南巡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之传奇《桃花扇》缘何以“桃花扇”为题?作者自谓:“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挑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  相似文献   

13.
孔尚任之传奇《桃花扇》缘何以“桃花扇”为题?作者自谓:“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相似文献   

14.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针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主题,从《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6.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十七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历史传奇。其题材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为线索,贯串了明朝崇祯末年及弘光王朝从动乱到覆亡的悲剧历史。《桃花扇》既有很强的思想性,更有高度的艺术性,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试一出·先声》中借老赞礼①之口说: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用作者孔尚任的话说,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18.
孔尚任在其成名之作《桃花扇》里,写了两首“梁州序”曲(《眠香》),安排在这部悲剧的两个人物合卺之夕,让其各自表白出来,我认为是用心良苦的。这两首曲子历来不怎么被研究《桃花扇》的同志注意,特别是在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这一对悲剧人物的性格、志向和各自表现出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上,几乎无人问及。我们知道,《桃花扇》四十多出戏中,侯、李爱情的直接描写是不多的,他们内心表白的地方更少。只要仔细研究这两首曲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末叶,中国戏曲文学出现一部有名的传奇,那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字季重,号东塘,别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此前曾写有《小忽雷》传奇,《桃花扇》是他任清康熙皇朝户部员外郎时写的。孔尚任写《桃花扇》传奇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态度是比较认真的。这部传奇的依据是如下一段史实:1944年(明崇祯17年)3月17日,李白成农民军入北京,明毅宗由检缢死煤山。满清侵略者便以卖国贼吴三桂为前导,打败农民军(当然农民军失败还另有原因)。福临(顺治)便在北京称帝,开始其君临中国的统治。同年五月,明朝南京六部衙门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和张慎言、吕大器等拟迎立潞王常芳,而阉党凤阳总督马士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但作者孔尚任却选取了"名士与名妓"模式来表现这一严肃的历史主题。不论是从文学表现传统,作者与明遗民交往,还是作者本身对士大夫阶层的反思与对小人物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尚任选取"名士与名妓"模式写兴亡之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