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硕 《考试周刊》2013,(77):128-128
江苏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时间。2013年高考业已结束。回顾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虽然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课程目标。但是仍有部分师生对历史科目缺乏足够认识,总认为历史属于文科,只要念念、背背现成的结论就可以考好。经常出现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划下要点,课后学生对照着去背诵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没有生命力,显然是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相悖的。新课改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氛嗣,激活课堂,唯有被激活了的课堂才最有生气,才能使师生的思维都进人“状态”。那么,历史教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激活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2.
韦昀 《教育文汇》2003,(2):22-22
说起课堂气氛,不少来到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对国外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共同的感触: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发言比较“自由”,老师似乎也不那么“威严”、容易接近。而不少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上课都有相似的感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是什么造成的,由此带来的结果会是什么? 迫于升学的压力,分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上课要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在一个规模如此大的班级里上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指标,无奈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几乎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言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新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了温情的怀抱,处处弥漫着家的温馨气息。平等、民主、愉悦就是她明媚的笑容。王崧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如同一缕缕阳光轻柔地抚摸茂密的丛林,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与自然,那么舒心与妥贴。没有狂风暴雨的浇铸,没有话语霸权的宰制。人人可以自由表达本我思想。  相似文献   

4.
那天听了一节外教老师的课,其他的没学到,对老外在课堂上的动作记忆犹新。听朋友介绍说,老外一节课的活动量差不多是我们中国教师一节课活动量的5倍以上。想了想,觉得蛮有道理的。老外上课,动作特别多,难怪学生听得那么入神,课堂气氛那么活跃,掌握的知识那么牢固。于是,就有了写一写“课堂里的动作”的冲动。 课堂里必须要有动作,没有动作的课堂是一汪死水。那么,课堂里老师应有那些动作呢? “走一走” 上课前,不会每一个学生都做好了上课准备,课堂中,不会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此刻,老师在课堂里走一走,就能给个别学生以提醒。当然,走一走更重要的作用是让老师离开“高高在上”的讲台,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距离近了,心就近了,心近了,交流就更容易了。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似乎老师在课堂上能施展的空间在逐渐缩小,但是完全将课堂放开给学生,也几乎没有一个老师真的敢这样大胆去做,那么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就要从“台前”转到“幕后”了。一个生态的课堂,既是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灵魂得以碰撞的地方,也是始终能在老师教学目标框架内学完规定课文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在第三届新教育实验会议上,“理想的课堂”环节中,听了夏青峰老师一节数学课,感触很深。夏老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展现,把一个大问题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散难点,各个突破,化难为易,步步相扣,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了解了“分数”定义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夏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地走进了快乐的数学殿堂。一堂课,老师思维敏捷,学生积极主动,师生互动明显,配合默契。但我认为夏老师对于课堂环节的完整性的注重远远超过了课堂即时生成的本身,以至于本课没能把学生的想象力引向深入。夏老师在“闯三关”时,出示例题:“露出的部分是整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我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一篇章——《精神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应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读完此,我感触颇深。是的,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能享受思考的快乐,共享交往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如果问起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科学课通常可以评为前三甲,可是一旦科学老师真正进入课堂上课的时候,却会发现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井然有序,与我们想象中的“小科学家”“小探索者”大相径庭,更常见的是哄吵、无序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复原科学课的本味呢?  相似文献   

10.
如果没有亲临现场,也没有亲自听一听徐斌老师的这节课,毋庸置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动画、故事、游戏……因为只有这些才是激发人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当“教海探航”的航船驶着我有幸坐进徐老师的课堂。与一年级的孩子面对面,共同倾听、领略徐老师的教学艺术时,所见的却是一路上波澜不惊,没有了课件,没有了热闹,没有了缺乏思维含量的口头表达。感触最深的是淡然之中暗流涌进,学生、听课老师常常思维澎湃、心潮迭起,  相似文献   

11.
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就应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代。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其重要的一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是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点燃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成为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课堂,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倡导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理念,给语文教育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课改理念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但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语文老师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变为能歌善舞的演员;课堂活动过多、教学方法过于灵活而使课堂难以控制;学生能自由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却不能实实在在触摸文本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考试中也没能体现效果……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从原来一个“旧”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极端。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如何处理好“新”“旧”的转换,找到合适的定位和教法呢?笔…  相似文献   

14.
翻转课堂兴起于美国,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1]。它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载体颠倒了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作业的学习流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是在课后进行知识的接受,而在课上进行的才是知识的内化,通过习题的解决,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的方式内化知识[2]。笔者有幸在青岛二中听了麻连翰老师一节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课“独立性检验”,印象深刻,感触颇深。本文将通过对麻老师“翻转课堂”课例的分析,谈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一、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那么课堂上老师还要不要“以讲为主”?在新形势下,“以讲为主”似乎不合时宜.被不少人认为是“满堂灌”,是“填鸭”!而分组、交流、讨论,似乎成了新课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校园逸趣     
事出有因老师:“你的《抢救亲人》的作文怎么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学生:“那么急的事怎么能停顿呢?”老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学生:“眼皮。”老师:“为什么?”学生:“只要把眼一闭,全世界都被遮住了。”父亲很关心儿子的学习。一次闲暇时,他问儿子:“自习课时一般你们教室有多少人?”儿子说:“如果老师在的话,一共有35人。”“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又有多少人?”“一个人也没有。”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正在讲“现在进行时”,她问道:“现在我说一句话:‘老师长得漂亮。’大家看一下该用什么时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时。”约翰哭…  相似文献   

18.
一次大型观摩课上,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课,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很投入。由于老师诱导有方,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最后老师同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齐答:“没有”,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评课时,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同行都十分赞叹特级教师观摩课上精湛的教学艺术,评价十分高。最后只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所谓“应变”,是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恰当的方法与技巧随机应付事先没有预设教学意外。比如,学生的突然提问、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各种“小动作”、室内外的各种干扰信息的突然出现等。那么,怎样的才能灵活驾驭这些教学意外,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周一贯先生评价虞大明老师的课:课如其名,课如其人。即:大气、明朗。最近,耳闻目睹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是什么》,领略了其“大气明朗”的课堂特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虞大明老师“大气明朗”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折射出虞大明老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怀.对教材重构的关注。对学生自主体悟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